硅谷銀行的余震仍在繼續。
沒人預料得到,這家植根于全球風險投資最大市場、擁有40年歷史硅谷銀行倒閉了,而且“塌房”的速度堪稱光速。
諷刺的是,就在本周二,“濃眉大眼”的硅谷銀行剛剛連續第五年斬獲福布斯2023年“美國最佳銀行”,僅兩天后銀行股價就來了個“膝斬”式大跳水。前腳創始人一邊呼吁市場“stay calm”,后腳銀行就直接倒閉了——資產凍結,監管方接管。
除了聽聞少數投資機構嗅覺靈通眼疾手快,在落定之前從硅谷銀行轉出了存款和托管基金,更多機構和公司沒有在高速反轉中搞清狀況,資金就鎖在里面了,現在正忙著“維權”。
硅谷銀行的倒閉有可能是2008年雷曼兄的重演嗎?沒人知道。但從今天上午開始,一份List開始在業內流傳,讓人突然對這件事有了更加具體的擔憂,開始替VC尤其是美元VC們捏把汗。
那是一份40多頁的名單,出自一家名為CastleHall的盡調機構。該名單列出了托管在硅谷銀行的基金,數量在千只以上,涉及機構幾乎囊括風險投資行業所有有頭有臉的一流機構,還有不少大型美元LP。
生出了一種“團滅”的末日氣質。
刺激眼球的是,里面也有十余家活躍或創辦于中國的美元基金。都屬于近年募資或投資成績不錯的頭部基金,VC和PE都有,其中,規模小的數百萬美元,規模大的合計上百億美元。我找幾位投資機構的朋友了解了一下,其中有些屬于GP自有資金賬戶,也有些是基金主體賬戶。
假設這張名單屬實,上面的機構恐怕要遭點麻煩了。
最棘手的是流動性。
投資機構和硅谷銀行的合作以基金托管為主,現在的情況,意味著機構已經無法有效支配基金,換句話說,機構暫時無法用基金賬戶的錢投資,也無法向LP分配收益,而且沒人知道這一暫停要持續多久。
按照列表上的數字和基金公開的AUM去比對的話,有些VC可能將大部分甚至全部基金托管在硅谷銀行了,假設銀行后續收購或資產清算不理想,這一不做風險分層的操作,不排除為基金的本金安全埋下隱患。
當然,也要考慮到,美元基金很多是按項目call款的,通常資本不會都趴在賬上,所以無法判斷VC機構賬戶的具體情況,也許還沒那么壞。
但總的來說,美元基金的處境還是難言樂觀,簡直是“募投管退”處處掣肘。
募人民幣難,募美元也難,中國的美元基金想做大規模,必須得去努力適應引導基金和國資的游戲規則,滿足各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要求,風險投資這個舶來品,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本土化。退出更難,大國關系讓海外上市變得撲朔迷離,即便有頭有臉的頭部基金,portfolio里面也存在大批量短期內沒有退出預期的項目,LP吐槽回款如同毛毛雨,集體擺手不再為新一期基金寫支票。
投資呢?硬科技、新能源等主流方向美元基金不被歡迎,這已經逼得一些美元基金像人民幣一樣去拿著資源去堵創始人搶項目。好不容易這會迎來AIGC、chatGPT等或許可以比肩TMT的時代機遇,正值轉機卻又當頭一棒,竟然因為“托管銀行倒閉”這種古怪的bug壞了一整盤棋。
除了投資機構,硅谷銀行的另一批客戶,創業公司同樣值得關注。
據了解,創業公司與銀行的合作以存、貸款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硅谷銀行一定程度上也充當著創業公司的早期支持者,向初創企業提供很多短期小微貸款。
包括很多中概股公司、大型科技互聯網企業也喜歡將存款放在硅谷銀行。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前幾年曾在國內一場論壇上聽到硅谷銀行的人士演講,對方曾經熱情地表示,在場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硅谷銀行的客戶,而小部分即將成為客戶?!?/p>
當然,問題也不止于中國企業,最近也傳出Meta也將百億現金和等價物存在硅谷銀行。假設存款不能償付,無法向初創企業提供早期貸款,恐怕也將造成大批失業,同時澆熄不少創業創新的火苗,這對創業生態勢必是一種不小打擊。
我不斷想起一個經典的投資人采訪問題,問如何判斷大勢?現在我只覺得這快成一門玄學了。很多時候,趨勢還真不是理性和邏輯就能判斷的,隨機來一只黑天鵝,就夠喝一壺了。(文/曹瑋鈺 來源/投中網)
有多少VC在硅谷銀行存錢了?
“托管銀行倒閉”這種古怪的bug壞了一整盤棋。
硅谷銀行的余震仍在繼續。
沒人預料得到,這家植根于全球風險投資最大市場、擁有40年歷史硅谷銀行倒閉了,而且“塌房”的速度堪稱光速。
諷刺的是,就在本周二,“濃眉大眼”的硅谷銀行剛剛連續第五年斬獲福布斯2023年“美國最佳銀行”,僅兩天后銀行股價就來了個“膝斬”式大跳水。前腳創始人一邊呼吁市場“stay calm”,后腳銀行就直接倒閉了——資產凍結,監管方接管。
除了聽聞少數投資機構嗅覺靈通眼疾手快,在落定之前從硅谷銀行轉出了存款和托管基金,更多機構和公司沒有在高速反轉中搞清狀況,資金就鎖在里面了,現在正忙著“維權”。
硅谷銀行的倒閉有可能是2008年雷曼兄的重演嗎?沒人知道。但從今天上午開始,一份List開始在業內流傳,讓人突然對這件事有了更加具體的擔憂,開始替VC尤其是美元VC們捏把汗。
那是一份40多頁的名單,出自一家名為CastleHall的盡調機構。該名單列出了托管在硅谷銀行的基金,數量在千只以上,涉及機構幾乎囊括風險投資行業所有有頭有臉的一流機構,還有不少大型美元LP。
生出了一種“團滅”的末日氣質。
刺激眼球的是,里面也有十余家活躍或創辦于中國的美元基金。都屬于近年募資或投資成績不錯的頭部基金,VC和PE都有,其中,規模小的數百萬美元,規模大的合計上百億美元。我找幾位投資機構的朋友了解了一下,其中有些屬于GP自有資金賬戶,也有些是基金主體賬戶。
假設這張名單屬實,上面的機構恐怕要遭點麻煩了。
最棘手的是流動性。
投資機構和硅谷銀行的合作以基金托管為主,現在的情況,意味著機構已經無法有效支配基金,換句話說,機構暫時無法用基金賬戶的錢投資,也無法向LP分配收益,而且沒人知道這一暫停要持續多久。
按照列表上的數字和基金公開的AUM去比對的話,有些VC可能將大部分甚至全部基金托管在硅谷銀行了,假設銀行后續收購或資產清算不理想,這一不做風險分層的操作,不排除為基金的本金安全埋下隱患。
當然,也要考慮到,美元基金很多是按項目call款的,通常資本不會都趴在賬上,所以無法判斷VC機構賬戶的具體情況,也許還沒那么壞。
但總的來說,美元基金的處境還是難言樂觀,簡直是“募投管退”處處掣肘。
募人民幣難,募美元也難,中國的美元基金想做大規模,必須得去努力適應引導基金和國資的游戲規則,滿足各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要求,風險投資這個舶來品,正變得前所未有的本土化。退出更難,大國關系讓海外上市變得撲朔迷離,即便有頭有臉的頭部基金,portfolio里面也存在大批量短期內沒有退出預期的項目,LP吐槽回款如同毛毛雨,集體擺手不再為新一期基金寫支票。
投資呢?硬科技、新能源等主流方向美元基金不被歡迎,這已經逼得一些美元基金像人民幣一樣去拿著資源去堵創始人搶項目。好不容易這會迎來AIGC、chatGPT等或許可以比肩TMT的時代機遇,正值轉機卻又當頭一棒,竟然因為“托管銀行倒閉”這種古怪的bug壞了一整盤棋。
除了投資機構,硅谷銀行的另一批客戶,創業公司同樣值得關注。
據了解,創業公司與銀行的合作以存、貸款為主,在很長一段時間,硅谷銀行一定程度上也充當著創業公司的早期支持者,向初創企業提供很多短期小微貸款。
包括很多中概股公司、大型科技互聯網企業也喜歡將存款放在硅谷銀行。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前幾年曾在國內一場論壇上聽到硅谷銀行的人士演講,對方曾經熱情地表示,在場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硅谷銀行的客戶,而小部分即將成為客戶?!?/p>
當然,問題也不止于中國企業,最近也傳出Meta也將百億現金和等價物存在硅谷銀行。假設存款不能償付,無法向初創企業提供早期貸款,恐怕也將造成大批失業,同時澆熄不少創業創新的火苗,這對創業生態勢必是一種不小打擊。
我不斷想起一個經典的投資人采訪問題,問如何判斷大勢?現在我只覺得這快成一門玄學了。很多時候,趨勢還真不是理性和邏輯就能判斷的,隨機來一只黑天鵝,就夠喝一壺了。(文/曹瑋鈺 來源/投中網)
0
第一時間獲取股權投資行業新鮮資訊和深度商業分析,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投中網,或用手機掃描左側二維碼,即可獲得投中網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