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不是真實的傳記片,若想在其中鉤出何先生、葉秘書、唐部長的原型,沒有必要、也是徒勞。片名叫《無名》,本就是紀錄在宏大敘事下、歷史推衍中浮沉的無名之人,程耳此次要表達的,一則是兩位地下工作者的隱秘故事,二則,也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羅曼蒂克的消亡。在故事講述與美學貢獻上,此片沒有像8年前《羅曼蒂克消亡史》那樣帶來撲面的震撼感,而從創作的角度,這部電影又在很多細微之處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
程耳說看電影是需要疼痛的,疼痛感是一部好電影必不可少的,疼痛、惡心、驚聲尖叫,甚至于嚇暈過去都是美感,包括暴力美學、血腥,那些讓你渾身發涼的畫面。但終歸視覺上是比較表層的,情感上的一種疼痛感,觀眾會真正感覺被刺激到??催^這部作品的讀者不妨說說,此次《無名》激發了你幾成疼痛?
類型化、藝術化的“程耳作品”,在合家歡的市場上,呈現出口碑分化是可以預期的事情。但是觀看電影的行為本身,就是由細節主導的體驗,室溫、噪音、情緒、時點都可能成為決定觀感的因素。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選擇了程耳這位導演,不妨先稍稍調適自己,放低遠觀的心態,嘗試貼近作品細節,感官和作品風格同頻的時候,連風景的質感都會不同。
“每部作品都是一次旅程,一個行程,但它唯有借助內心的道路或路線,才能穿越外部的道路。這些內心的道路組成了作品,構成了它的風格或交響樂”,這是吉爾·德勒茲在《批評與臨床》的前言中所說。
大時局與小人物
1946年的香港,歷經波詭云譎后活下來的何先生(梁朝偉飾)、葉秘書(王一博飾)、陳女士(周迅飾)雖未同時出現,但兩處細節:葉秘書為餐桌旁的陳女士默默地叫了盞茶,在一處隱秘地上香時被何先生按了下肩頭,象征著日本宣布投降后,活下來的無名間諜在某種意義上的花好月圓。程耳用一閃而過的、細膩的鏡頭語言向曾經危機四伏的地下工作者生涯告別,和深陷囹囫的上海告別,向那個時代中、那場對決中的每一個人告別。
《羅曼蒂克消亡史》著重描述了上海黃昏前夕的精致世俗,但陸先生的終局是下臺、沉默,而《無名》濃墨重彩在上海淪陷后的破碎、殺戮、血跡斑斑,終走向的是何先生、葉秘書迎來曙光。
此種類型片,成者為王敗者寇,“可怕的上級”唐部長再狡猾,也會“離奇死亡”,厭倦戰爭欲回鄉種地的日本軍官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切腹而亡的命運。
小人物一直是程耳的心頭好,《羅》中圍繞在陸先生身邊的小六、王媽、吳小姐、小五、車夫,不同階級組成的無名之人是故事的重要線索。此次《無名》將主角定為汪偽政府中的共產黨間諜,于大眾、后人而言他們沒有“名字”,卻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及上海的命運,而張姓機要員、方女士、江女士、王傳君飾演的何先生手下等不同階級的無名者亦有不同命運。
梁朝偉扮演的何先生,是汪偽政府唐部長的表哥,是語氣舒緩、禮貌客氣、泰然自若的特務部門主任,也是年長于葉秘書的地下工作者。與葉秘書幾次流淚表露的內心掙扎相比,何先生顯然更老練、更習慣。何先生已走過多年潛伏路,他在1938年廣州淪陷后來到上海,表面上要極力維持特務科令人膽寒的威嚴,總是穿過犬吠的牢籠,走過大攤血跡的水泥地。審訊特務時會耐心開導,勸其棄暗投明,但有次面對一重慶特務,被打斷說話后不悅,陰冷凝重,將其直接殺掉。
這讓我想起了《羅曼蒂克消亡史》里葛優飾演的陸先生,他想維持上海十里洋場的風光,波瀾不驚的面容、和緩的語氣下,殺起人來也殘忍無度。痛恨北方商人,將其活埋;為了復仇,不惜殺掉自己親手帶大的外甥。
潛伏多年,何先生自然有的過人之處。他帶著和煦笑容,為張姓機要員填寫表格,卻在其放松警惕時結果他的性命;與葉秘書打斗中招招致命,到頭來原是一場戲。
在冷酷無情背面,何先生會語氣嗔怪地問,“你怎么會有陳小姐的槍”,會拼死保護老婆陳小姐,不忍殺掉美麗的江小姐。這與《羅》中的陸先生一般,他會與王媽開玩笑,不忍殺小六。
你可以看出程耳的選擇,也是他希望一以貫之的表達,無論身處何方,站于何地,勝利或失敗,正義或邪惡,都逃不過作為一個人的靈與肉的人性。
有人問,梁朝偉是很缺錢嗎,還有人說他表現撲街。我倒覺得,60歲的華語天花板級男演員輸出還算穩定,但并不是也不及多年前《色戒》中的易先生,恐是角色限制。
葉秘書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間諜,也是更為掙扎、矛盾、情緒的年輕人。哪一個間諜不是身不由心,葉秘書喜歡有婚約的方小姐,聽到的卻是進步青年方小姐的“你趕緊去死了吧”。
他抱拳無奈、流淚、打日本人泄氣是真實的,看到方小姐身亡后的悲傷是真實的,開槍殺掉同伴時流淚是真實的,這是他的掙扎。
他代表著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繼的地下工作者們,他衣冠楚楚,領帶整潔,隨日本人執行任務、與日本軍官喝酒致意,殺人狠,終成為潛伏在最后的人。
按理說,葉秘書這個角色才是《無名》中最重要的人,如《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的間諜渡部,人性中的復雜、沖突一樣也出現在葉秘書身上,此角色年輕,更要表現的是他在成長,每遞進一層要有所演繹,眼里也該有不同的內容,王一博在這一層次的表演上尚有所欠缺。
無論是片方還是觀眾,都喜歡將梁朝偉與王一博二者的對手戲作為噱頭與熱議方向,我看完后覺得,王一博比我此前想象的流量明星要好,而偉仔本是眾人眼中無可挑剔的影帝,期待度又過高。
除了戰爭的侵略與反侵略,勝利與失敗,《無名》也是段羅曼蒂克消亡史。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擱置個人情感,陳小姐甘愿5年不與丈夫見面,特工江小姐恐懼之下敢于赴死,方小姐則不顧安危引誘日本人,本就象征羅曼蒂克的女性角色讓位于家國仇恨。
除此之外,黃磊飾演的張姓機要員與森博之飾演的日本軍官,他們最終均失去了自己的羅曼蒂克。碼頭暴露、陳小姐不愿與他有情感瓜葛,加速了張機要員的叛變,他只想回鄉種地,說著,“我是一個軟弱的人......父親在家鄉給我留了塊地”。日本軍官在日宣布投降后也想回鄉種地,最終還是被他最信任的手下葉秘書切腹而亡。
可想而知,影片中被殘忍殺害的中國工人們都有自己的欲望、情感,終在井中被傾倒而出的水泥澆滅。
宏大敘事背后的人間曲折需要這些無名之人,他們也是真正人間冷暖的感觸者。只是他們大多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固在那個光景下的困境與宿命中,如同殷墟中的喪家之犬、日本飛機上的羅斯福與牢籠中的惡犬一樣。
程式美學
打亂敘事順序是程耳電影的重要特征,甚至成為標記?!哆吘筹L云》是四分段式,用字幕打了幾個標題,《羅曼蒂克消亡史》直接打破敘事結構。程耳說結構上的跳躍是他的本能,為的是讓觀眾重尋故事深意,因為故事的多重橫切面會建立比較思維,比較會帶來思考。
這是導演的目的,他想與與觀看者間獲得某部分的情感契合。凝視是程耳一直認為的觀眾與大銀幕間的關系,葉秘書竟是共產黨,謎底揭開的那一刻,使人驚,也使人更深刻觸摸到人性,“原來他是一個好人!“觀眾恍然大悟。這就會使我們對他的認知如刀斧般強烈。
斷裂式剪接,回旋式講述方式,也體現了程耳感興趣的是環境中的人。吃粉蒸排骨、吐煙圈時的葉秘書與開槍殺掉同伴的他,不同環境,不同表現,人不就是如此?
《羅曼蒂克消亡史》中老派的、規矩的、流氓氣的、世俗的上海美且精致易碎,配合著舊時光里的人,迷人。程耳不愿將這種表達完全拋棄,1937年到1945年的上海,依舊有十里洋場的酒會、雷打不動的飯席、衣冠楚楚的格調、精致的領帶、溫和謙遜的微笑。
導演喜歡拍喝茶、吃飯,一些重大的決定可能在此中做出,一個人真正的面相往往會在這時顯露。葉秘書在吃飯喝酒中與日本軍官建立信任,陳小姐、江小姐傳遞情報在點心中,何先生殺張機要員前大口喝水可看出情節走向。
還有固定鏡頭,鏡頭可以決定觀眾的情緒。電影中幾次俯拍慢鏡頭,上海城破,工人被囚于井下,以及日本軍機俯瞰太平洋,既直面血淋淋的歷史,當年的日本侵略者對待中國百姓如同小羊羔,無論如何順從都逃不過被殘殺;也在冷眼旁觀,亂世里一些人物的頹喪、死亡與城市破敗,有力量。
但在美學表現上,《羅曼蒂克消亡史》多線索敘事,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三個人物各自擁有一個獨立的敘事視角,三個人的相互糾葛與矛盾將“豐滿”的縫隙補全。而《無名》顯然層次單一,故事沒那么豐富了,線索沒那么多雜亂了,復雜度低了,但浪漫也更少了。
封面配圖:電影《無名》劇照
有人說《無名》口碑崩了?
程耳作品撞上合家歡市場。
《無名》不是真實的傳記片,若想在其中鉤出何先生、葉秘書、唐部長的原型,沒有必要、也是徒勞。片名叫《無名》,本就是紀錄在宏大敘事下、歷史推衍中浮沉的無名之人,程耳此次要表達的,一則是兩位地下工作者的隱秘故事,二則,也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羅曼蒂克的消亡。在故事講述與美學貢獻上,此片沒有像8年前《羅曼蒂克消亡史》那樣帶來撲面的震撼感,而從創作的角度,這部電影又在很多細微之處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
程耳說看電影是需要疼痛的,疼痛感是一部好電影必不可少的,疼痛、惡心、驚聲尖叫,甚至于嚇暈過去都是美感,包括暴力美學、血腥,那些讓你渾身發涼的畫面。但終歸視覺上是比較表層的,情感上的一種疼痛感,觀眾會真正感覺被刺激到??催^這部作品的讀者不妨說說,此次《無名》激發了你幾成疼痛?
類型化、藝術化的“程耳作品”,在合家歡的市場上,呈現出口碑分化是可以預期的事情。但是觀看電影的行為本身,就是由細節主導的體驗,室溫、噪音、情緒、時點都可能成為決定觀感的因素。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選擇了程耳這位導演,不妨先稍稍調適自己,放低遠觀的心態,嘗試貼近作品細節,感官和作品風格同頻的時候,連風景的質感都會不同。
“每部作品都是一次旅程,一個行程,但它唯有借助內心的道路或路線,才能穿越外部的道路。這些內心的道路組成了作品,構成了它的風格或交響樂”,這是吉爾·德勒茲在《批評與臨床》的前言中所說。
大時局與小人物
1946年的香港,歷經波詭云譎后活下來的何先生(梁朝偉飾)、葉秘書(王一博飾)、陳女士(周迅飾)雖未同時出現,但兩處細節:葉秘書為餐桌旁的陳女士默默地叫了盞茶,在一處隱秘地上香時被何先生按了下肩頭,象征著日本宣布投降后,活下來的無名間諜在某種意義上的花好月圓。程耳用一閃而過的、細膩的鏡頭語言向曾經危機四伏的地下工作者生涯告別,和深陷囹囫的上海告別,向那個時代中、那場對決中的每一個人告別。
《羅曼蒂克消亡史》著重描述了上海黃昏前夕的精致世俗,但陸先生的終局是下臺、沉默,而《無名》濃墨重彩在上海淪陷后的破碎、殺戮、血跡斑斑,終走向的是何先生、葉秘書迎來曙光。
此種類型片,成者為王敗者寇,“可怕的上級”唐部長再狡猾,也會“離奇死亡”,厭倦戰爭欲回鄉種地的日本軍官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切腹而亡的命運。
小人物一直是程耳的心頭好,《羅》中圍繞在陸先生身邊的小六、王媽、吳小姐、小五、車夫,不同階級組成的無名之人是故事的重要線索。此次《無名》將主角定為汪偽政府中的共產黨間諜,于大眾、后人而言他們沒有“名字”,卻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及上海的命運,而張姓機要員、方女士、江女士、王傳君飾演的何先生手下等不同階級的無名者亦有不同命運。
梁朝偉扮演的何先生,是汪偽政府唐部長的表哥,是語氣舒緩、禮貌客氣、泰然自若的特務部門主任,也是年長于葉秘書的地下工作者。與葉秘書幾次流淚表露的內心掙扎相比,何先生顯然更老練、更習慣。何先生已走過多年潛伏路,他在1938年廣州淪陷后來到上海,表面上要極力維持特務科令人膽寒的威嚴,總是穿過犬吠的牢籠,走過大攤血跡的水泥地。審訊特務時會耐心開導,勸其棄暗投明,但有次面對一重慶特務,被打斷說話后不悅,陰冷凝重,將其直接殺掉。
這讓我想起了《羅曼蒂克消亡史》里葛優飾演的陸先生,他想維持上海十里洋場的風光,波瀾不驚的面容、和緩的語氣下,殺起人來也殘忍無度。痛恨北方商人,將其活埋;為了復仇,不惜殺掉自己親手帶大的外甥。
潛伏多年,何先生自然有的過人之處。他帶著和煦笑容,為張姓機要員填寫表格,卻在其放松警惕時結果他的性命;與葉秘書打斗中招招致命,到頭來原是一場戲。
在冷酷無情背面,何先生會語氣嗔怪地問,“你怎么會有陳小姐的槍”,會拼死保護老婆陳小姐,不忍殺掉美麗的江小姐。這與《羅》中的陸先生一般,他會與王媽開玩笑,不忍殺小六。
你可以看出程耳的選擇,也是他希望一以貫之的表達,無論身處何方,站于何地,勝利或失敗,正義或邪惡,都逃不過作為一個人的靈與肉的人性。
有人問,梁朝偉是很缺錢嗎,還有人說他表現撲街。我倒覺得,60歲的華語天花板級男演員輸出還算穩定,但并不是也不及多年前《色戒》中的易先生,恐是角色限制。
葉秘書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間諜,也是更為掙扎、矛盾、情緒的年輕人。哪一個間諜不是身不由心,葉秘書喜歡有婚約的方小姐,聽到的卻是進步青年方小姐的“你趕緊去死了吧”。
他抱拳無奈、流淚、打日本人泄氣是真實的,看到方小姐身亡后的悲傷是真實的,開槍殺掉同伴時流淚是真實的,這是他的掙扎。
他代表著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繼的地下工作者們,他衣冠楚楚,領帶整潔,隨日本人執行任務、與日本軍官喝酒致意,殺人狠,終成為潛伏在最后的人。
按理說,葉秘書這個角色才是《無名》中最重要的人,如《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的間諜渡部,人性中的復雜、沖突一樣也出現在葉秘書身上,此角色年輕,更要表現的是他在成長,每遞進一層要有所演繹,眼里也該有不同的內容,王一博在這一層次的表演上尚有所欠缺。
無論是片方還是觀眾,都喜歡將梁朝偉與王一博二者的對手戲作為噱頭與熱議方向,我看完后覺得,王一博比我此前想象的流量明星要好,而偉仔本是眾人眼中無可挑剔的影帝,期待度又過高。
除了戰爭的侵略與反侵略,勝利與失敗,《無名》也是段羅曼蒂克消亡史。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擱置個人情感,陳小姐甘愿5年不與丈夫見面,特工江小姐恐懼之下敢于赴死,方小姐則不顧安危引誘日本人,本就象征羅曼蒂克的女性角色讓位于家國仇恨。
除此之外,黃磊飾演的張姓機要員與森博之飾演的日本軍官,他們最終均失去了自己的羅曼蒂克。碼頭暴露、陳小姐不愿與他有情感瓜葛,加速了張機要員的叛變,他只想回鄉種地,說著,“我是一個軟弱的人......父親在家鄉給我留了塊地”。日本軍官在日宣布投降后也想回鄉種地,最終還是被他最信任的手下葉秘書切腹而亡。
可想而知,影片中被殘忍殺害的中國工人們都有自己的欲望、情感,終在井中被傾倒而出的水泥澆滅。
宏大敘事背后的人間曲折需要這些無名之人,他們也是真正人間冷暖的感觸者。只是他們大多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固在那個光景下的困境與宿命中,如同殷墟中的喪家之犬、日本飛機上的羅斯福與牢籠中的惡犬一樣。
程式美學
打亂敘事順序是程耳電影的重要特征,甚至成為標記?!哆吘筹L云》是四分段式,用字幕打了幾個標題,《羅曼蒂克消亡史》直接打破敘事結構。程耳說結構上的跳躍是他的本能,為的是讓觀眾重尋故事深意,因為故事的多重橫切面會建立比較思維,比較會帶來思考。
這是導演的目的,他想與與觀看者間獲得某部分的情感契合。凝視是程耳一直認為的觀眾與大銀幕間的關系,葉秘書竟是共產黨,謎底揭開的那一刻,使人驚,也使人更深刻觸摸到人性,“原來他是一個好人!“觀眾恍然大悟。這就會使我們對他的認知如刀斧般強烈。
斷裂式剪接,回旋式講述方式,也體現了程耳感興趣的是環境中的人。吃粉蒸排骨、吐煙圈時的葉秘書與開槍殺掉同伴的他,不同環境,不同表現,人不就是如此?
《羅曼蒂克消亡史》中老派的、規矩的、流氓氣的、世俗的上海美且精致易碎,配合著舊時光里的人,迷人。程耳不愿將這種表達完全拋棄,1937年到1945年的上海,依舊有十里洋場的酒會、雷打不動的飯席、衣冠楚楚的格調、精致的領帶、溫和謙遜的微笑。
導演喜歡拍喝茶、吃飯,一些重大的決定可能在此中做出,一個人真正的面相往往會在這時顯露。葉秘書在吃飯喝酒中與日本軍官建立信任,陳小姐、江小姐傳遞情報在點心中,何先生殺張機要員前大口喝水可看出情節走向。
還有固定鏡頭,鏡頭可以決定觀眾的情緒。電影中幾次俯拍慢鏡頭,上海城破,工人被囚于井下,以及日本軍機俯瞰太平洋,既直面血淋淋的歷史,當年的日本侵略者對待中國百姓如同小羊羔,無論如何順從都逃不過被殘殺;也在冷眼旁觀,亂世里一些人物的頹喪、死亡與城市破敗,有力量。
但在美學表現上,《羅曼蒂克消亡史》多線索敘事,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三個人物各自擁有一個獨立的敘事視角,三個人的相互糾葛與矛盾將“豐滿”的縫隙補全。而《無名》顯然層次單一,故事沒那么豐富了,線索沒那么多雜亂了,復雜度低了,但浪漫也更少了。
封面配圖:電影《無名》劇照
0
第一時間獲取股權投資行業新鮮資訊和深度商業分析,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投中網,或用手機掃描左側二維碼,即可獲得投中網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