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代生產力綻放的早期、前沿技術工業化的非共識階段,新材料行業將作為技術和行業創新的重要基石。我們希望打開更多對話,通過線上主題系列活動,邀請行業大咖在科研前沿、產業革新、創業投資等各方面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互相激發。
近日,華創資本和北京化工大學新材料校友會(籌)聯合主辦「創·享」新材料專場 ,與大家線上見面暢聊。此次活動將由華創資本投資人張志超博士對話來自豪鵬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胡大林博士、江蘇杉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孫培育博士、清華大學核研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建紅博士,一起討論“從底層創新出發,看新材料技術在鋰電產業的應用創新機會”。
本文摘取了當天直播部分精彩內容,分享如下:
Outline:
張志超:歡迎大家來到華創資本舉辦的創·享活動。今天的分享,我們請來了材料領域的資深專家。請各位先自我介紹下,你們關注哪些機會?
劉建紅:我來自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學院,除了做核能相關的研究,還會涉及到二次電源方面的研究。我們課題組在鋰電研究的歷史比較長,我主要做一些新技術產業化的工作。
孫培育:我本科就讀于北京化工大學,畢業后加入了東麗公司,工作期間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2004~2016年一直在東麗公司從事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高分子復合材料領域的技術工作。2017 年,我加入杉杉做石墨烯材料的項目孵化和產業化,孵化了兩家公司。目前專注在其中的“杉元科技”公司,主要專注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等在新能源方向的應用。
胡大林:我和孫總是北化工高分子材料系的同學,在中科院化學所讀博,畢業之后先到 ATL 工作,之后在華為待過3年,在杉杉做了一年的正極材料,2018年加入豪鵬科技。在豪鵬我負責整個電池研發,主要是鋰電池的研發,包括消費端、動力、小動力以及儲能,對整個電芯研發我都比較熟悉。
張志超:正極、負極或者輔材,都很重要。整個鋰電產業發展到今天,有幾個方向值得關注,第一,高能量密度;第二,高安全性;第三,快充效果;第四,成本。第一個話題跟胡博士請教,在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上,從你入行到今天,發生了哪些變化?
胡大林:在電池里面,首先一定是能量密度,其次是安全、快充。
從能量密度看,可以分幾個維度。首先是消費類電池,目前整個體系遇到了比較大的瓶頸。我入行的時候,用的是 FSN(復合人造石墨),這是一款非常經典的材料,比容量340 毫安時每克,壓實密度1.55,目前我們在量產的已經到1.8了,往前推的是1.82、1.83,上限可能就1.85。石墨體系上可走的路已經不多了,下一步基本上已經明確,會有少量的硅。小米、OPPO 已經發布了一些硅碳電池,但是材料里面用的量很少,且電池本身發布的量也很少。所有人都認為硅肯定是要用,但目前從消費類維度來說,10%以內的硅在軟包電池都很難用,因為它的膨脹基本上比石墨大了2~3%,超出了目前10%的膨脹規格。另外,成本也很高,能量密度加3~5%,成本卻有20%~50%的增加。如果是氧化亞硅,也有同樣的問題。在消費類維度,硅肯定要用,但是目前還沒有找到特別靠譜的硅。在動力維度,鎳8系已經比較成熟了,鎳9系目前正在開發,還有比較大的空間。
所以,硅在動力里面還好,基本上以硬殼為主,而且它有個模組,比較適合用,但是在消費類產品里比較困難。
張志超:想和劉博士請教一下,雖然有很好的能量密度,但是如膨脹等問題一直沒辦法解決,你怎么看?
劉建紅:從我2003年入行開始,能量密度每隔幾年就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剛才胡博提到高壓實的石墨材料,從終端的應用角度,體積能量密度跟質量是很重要的兩個概念。終端應用中,體積的密度在很多場景中,是更重要的。這方面,以前產業界關注得多,學術界關注得少。最近5年,學界也逐步發現到了,要提升體積能量密度,除了工藝上的修修補補,核心還是得靠材料。但是,似乎沒有一個高容量的材料能躲過體積膨脹的問題。
材料的層面,從早期的硅、慢慢到硅氧,或者硅和硅氧的復合。一些企業做了結構上的優化,學術上有同主題的研究。但仍很難從根源上解決轉化反應所帶來的體積變化。最近這方面做得比較多的,是借助一些多孔的結構來改進膨脹。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案例,包括硫電極、磷負極材料。
電極對于企業來講比較容易實施,還帶動了特殊粘合劑的應用。之前我做300 瓦時/每公斤產品開發,接觸聚丙烯酸(PAA)粘合劑時,發現它跟常用的丁苯橡膠(SBR)等有很大的區別。
高能量密度的發展,帶動了材料技術的進步,包括一些電極層面的進步。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提升過程,就是不停地控制它的體積膨脹的技術發展過程。
孫培育:圍繞高能量密度,硅是個比較好的選擇?,F階段,一些石墨類材料和硅類或者亞硅類的材料做復合,得到了實戰中用的負極材料。目前負極材料硅的添加在10%以內。當然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包括抑制膨脹。目前石墨烯是不太可能作為一個單獨的負極材料用,它可以對負極材料進行改性或包覆使用,抑制膨脹、增加導電。
硅基負極兩條路線,一條是納米硅,一條是氧化亞硅,目前后者運用得更多。納米硅一般需要跟高壓實負極石墨進行匹配使用。
傳統的人造石墨,克容量提升和快充提升一般是矛盾的。傳統的人造石墨一般用瀝青包覆后燒一下,快充倍率性能上去了,但是克容量下來了;或者克容量上去一點,但是快充又下來;它們不太可兼容。有一種方案是通過石墨烯包覆改性石墨負極,添加零點幾(1% 以內),使得負極快充性能提升的同時,克容量也稍有提升,至少保證克容量不掉的情況下,快充得到提升。
張志超:在導電的添加劑中,現在有看到比較前沿的發展趨勢嗎?導電劑是否也有類似于動力或者消費類的區分,還是比較容易統一?
孫培育:作為導電劑應用,在正極極片當中,容量全部都是由主材,如活性材料磷酸鐵鋰、三元材料貢獻,主材的 loading 是個關注點,通過使用高端導電劑如碳納米管、石墨烯,使得輔材包括導電劑的添加量下降、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膠的添加量下降,從而使得主料 loading 上去,可間接提升能量密度。
目前,石墨烯、碳納米管都是以漿料的形式(統稱為導電漿料,也包括石墨烯/碳納米管復合導電漿料)銷售給電池廠/電芯廠,不會像炭黑主要以粉體的形式進行銷售,所以石墨烯、碳納米管一定要把分散、預分散做好,這很重要。
目前電池的三類應用——動力類、儲能類和數碼類,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石墨烯復合碳管導電漿料、石墨烯導電漿料在以上領域都已經有批量應用了,特別是磷酸鋰動力電池。據統計2021年石墨烯導電漿料在8%左右的市占率,一半以上還是炭黑。其實在儲能領域,導電漿料包括石墨烯復合碳納米管導電漿料也是有廣泛應用的,而不是只用碳黑,特別是電力用家儲等戶用儲能、削峰填谷等電力類有廣泛應用。在3C類電池,包括三元電池、鈷酸鋰電池、甚至錳酸鋰電池的3C類也都有用包括石墨烯復合碳管導電漿料、純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純石墨烯導電漿料在內的導電漿料,石墨烯復合碳管導電漿料、純石墨烯導電漿料在2019 年都有開始使用。
剛才提到的石墨烯作為包覆劑,目前還主要是負極材料廠在開始用,主要是包覆硅負極和人造石墨負極。我們石墨烯包覆在人造石墨負極和硅負極已經有批量銷售了。
胡大林:2022年之前,消費類電池對于成本要求沒那么高,碳纖維、CNT、石墨烯,都有機會用得進去。但是在動力和儲能類電池,基本上稍微貴一點就沒得談了。
對于消費類,國內快充發展得比較快,現在10C的產品都已經發布了。但國外,像蘋果為代表的,基本上還是在1.2C、1.3C,2023 年有可能做到1.5C。如果談高快充,導電劑肯定加得比較多。如果是高能量密度,特別是消費類,負極基本上不加導電劑,因為負極本身有一些碳包覆,正極基本上還是CNT。未來石墨烯在正極材料去做包覆,是有機會的,但要放到電芯廠,比較難。消費類乃至動力類電池,其實都要好好考慮,這是個工程問題,不是學術問題。
劉建紅:我第一次接觸到石墨烯包括 CNT,大概是在2013、14 年,限于成本,用量并不大。當時一些很個性化的產品用到 CNT,后來做300 瓦時/每公斤的產品,開發時如果不用高端的導電劑,很難實現壽命、能量密度、倍率的指標等。那時候,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用了單壁CNT,效果確實差異比較大,當然價格也很令人震撼。
孫培育:單壁CNT 目前在市場端已經開始有批量,就是俄羅斯的 OCSiAl。當然它的價格也很貴,粉體一公斤接近 2~3萬人民幣,相較于多壁CNT 或者 VGCF 貴很多。第一代的 CNT,管徑較粗,幾十納米,導電性跟 VGCF 差不多。CNT 迭代到第二代,管徑在10~20 納米左右,第三代到了5~10納米,后面達到寡壁的狀態?,F階段,多壁CNT 相對于 VGCF 、單壁CNT,成本要低很多。而多壁CNT 的導電性相對 VGCF 是有提升的,代表性的是科創板上市公司天奈科技。
張志超:提到單壁CNT,我關注到有一些公司在做。剛才孫博士說杉元也投入相關資源,聽說進展還不錯。但怎么進一步把成本往下打,是很重要的一個點。
孫培育:杉元科技是通過另外一種路徑達到單壁相近的導電性,我們不直接做單壁CNT,單壁CNT 的管徑大概1~2 納米。我們預計開發迭代石墨烯到2~3層,也是1~2納米左右,基本上就可以跟單壁CNT 性能相近,而成本大概是單壁CNT 的1/ 10。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到了第四代石墨烯導電漿料,大概3~4 層。
石墨烯是從石墨來的,石墨本身是通過大自然力量已經形成C-C六元環,生產過程無需斷裂化學鍵,只需要破壞層與層之間的物理作用力進行剝離,獲得層狀平面形態。生成CNT需要將烯烴類氣體的C-H化學健斷裂、C原子再形成C-C六元環,形成納米管形態,H原子形成氫氣逸出。從原理上看,相比石墨烯,生產CNT的能耗應該比較高。
張志超:看到一個提法,說單壁CNT 不夠好,雙壁CNT 更好。單壁CNT 出去之后很容易被破壞,超聲或壁斷開之后就不好用,但假設是雙壁CNT,可能外層破壞掉之后沒事,里層還給充上一個很好的導電效果?
孫培育:這種觀點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到完美雙層的CNT難度也不小。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日企東麗不僅做碳纖維,也做雙壁CNT,但是并不應用在鋰電池,最主要是做透明導電膜。做對比還要基于能夠量產化的,特別是鋰電池,需要很大的量。
張志超:接下來咱們圍繞高分子材料在鋰電的應用做個討論。
胡大林:我先拋磚引玉。目前來看,在動力和儲能類,PVDF 的價格已經降了很多,從2021年最高峰每公斤800多元,到現在100元以內。消費類短期還是用 PVDF,當然會再做一些改性,最主要的目標還是把導電的性能往上提。動力比較有興趣把 PVDF 干掉,因為動力量非常大,相信儲能也一樣,但我了解得不是很深。
剛才志超說到 PAA,PAA 目前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磷酸鐵鋰,一個是硅。PAA 最大的問題是很脆,做出來的電極加工性本身是有問題的。
剛才也說到,整個電池在往快充方向發展,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國內走得快一些。SBR 基本上不導電,目前大家做得比較多的改進,是把 SBR 硫化、磺化,從而把性能往上提。另外也有一些新的材料在用。
短期來看,PE隔膜還很難取代。我們目前的隔膜再往下做,就要導入新的材料了,簡單的原材料聚丙烯(PP)、聚乙烯(PE) 隔膜強度已經很難滿足需求,所以需要新的材料。
新的材料到底是什么?目前還看不到??偟脕碚f,PVDF 逐步有退出的可能性,但消費類可能沒那么快,動力和儲能會比較急。因為消費類,就算600元一公斤,4Ah~5Ah 的電池,也就不到一毛錢。但是在動力或者儲能類,一輛車 50~80 度電,PVDF 的價格占比就不低了。
孫培育:高分子材料在鋰電領域應用有三個方向:正極、負極、隔膜?,F階段,正極還多是傳統的濕法電極制造工藝,以 NMP 作為溶劑,高分子材料應用主要是 PVDF 用作粘結劑。新方向的話,如果干法電極工藝成熟,PVDF 粘結劑可能會被干掉,可能是 PTFE 粘結劑的機會。另外,之前 PVDF 漲價特別厲害,給了其他材料一些可能的機會,比如聚酰亞胺(PI)和 HNBR。2021年下半年,PVDF 價格大幅下降,從 800 多元降到200元左右,PI 和 HNBR 機會應該就比較少了,動力對成本要求比較高的。PI性能可能好一些,但真的做到成本上差不多,有點夠嗆。隔膜方面,PE/PP 隔膜到 4 微米左右,很難再往下,可能會給芳綸隔膜等一些機會。
劉建紅:2022年確實 PVDF 價格漲得特別厲害。PVDF 受包括法律法規等因素影響,擴產受到一些限制,導致成本大幅度地提升。PI 當時有很多企業、高校都在嘗試,我自己也試用了一些知名企業的樣品,但感覺目前看不到能夠應用的可能。PI 的膠本身報價就不低,某些指標可能就 5%、10% 的優勢,對終端尤其產業化應用,吸引力不強。所以,在高校里如果選擇一些新材料研究開發,沒有50%以上的性能提升就沒有意義,走向量產的機會比較小。
剛才有觀眾提到羧甲基纖維素(CMC) 單獨做膠的應用,CMC單獨使用的可能性比較小,畢竟它更主要的作用是增稠防沉降。在負極里,PAA 未來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逐漸變大。當然有個前提,它的性能、粘貼力確實夠強,未來能把成本迅速降下來。
隔膜剛才我看到也有觀眾提到。從我接觸到的一些前沿研究來看,未來新的隔膜,要更多地考慮功能化這方面,否則就只能拼成本了。當然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隔膜,復合了很多物質??斐涫谴蠹业囊环N剛需,其他東西都已經沒什么改進空間了,也許功能性的隔膜會有比較大的推進。目前的成本還是太貴了,工藝也比較復雜。功能化的新型隔膜還有應用的可能性,值得關注。
張志超:順著高分子,剛才孫博士提到芳綸,芳綸對于穿刺、防火、耐高溫等都有一些好處。請您再具體展開?
孫培育:這要關注一下東麗在這方面做的研究,他們推出了芳綸隔膜相關產品,這個隔膜里面沒有孔,但是沒有孔的情況下也能工作,能夠通過相鄰位點的鋰離子躍遷,而鋰離子的電導率能夠達到3乘以10 的-5 次方,但是離子電導率還是稍微低了一點,如果能繼續改善,是非常好的。但是它對抑制析鋰反應,有比較好的作用。我非常贊成劉博士的觀點,做一些功能化的、使得離子傳導更好、抑制析鋰反應效果明顯的隔膜,還是有機會的。
張志超:劉博士在企業和學校都呆過,怎么看待現在學校和企業的研發思路的差異?
劉建紅:在企業時,我們主要做車用動力,事先商量好一些檢測手段,經常臨時變更條件,而且要求當天出數據、給反饋。很多時候產品已經批量銷售一段時間了,再要做功率 map 圖的更新。因為終端出去之后,需要及時地反饋。尤其是乘用車,等著植入三電,根本就來不及。但是當時我們也沒有太好的手段,只能硬著頭皮或者投入各種烘箱,包括檢測柜、人員等等。
來高校之后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思考,包括跟老師們做探討,做過一些實驗。通過一個電池在大倍率的充電的過程中,它有這樣的一個應力,這樣的一個過程,它的電芯的厚度是有非常明顯的一個信號反饋的。不光是軟包,還有方殼電池都可以做到探測電壓的信號,類似于剛才胡博說的放電過程。在靜置過程中,采集電壓就已經可以看得到了。
這里有一個前提,就電壓不要加恒壓充電,加恒壓充電本身就是去極化的過程,只加恒流,一停下來,它一旦有析鋰析出來的鋰,在靜置的過程中,它會有一個回嵌,就會引起電壓的信號的變化,會有一個小平臺。這個電壓平臺的出現,和析鋰回嵌的過程是相對應的,這個過程跟溫度又有很直接的相關。車企很多時候包括終端應用,因為想做低溫充電策略,比如你提供了-20°,人家會問問-15°、-10°、-8°會怎么樣?低溫下,去極化的過程特別慢,等待的時間會很長,但厚度的位移反饋是很快的。所以當時我們就發現把這兩塊結合起來,是一個比較便捷和經濟的診斷手段。
張志超:聊到離子電池,現在比較熱門的方向是鈉電。假設鈉電也去做高能量密度的方向,有沒有可能在材料上找到突破機會?
劉建紅:鈉離子電池現在非常熱,不管是產業界還是投資界都特別關注,尤其最近一兩年。而目前新材料現有的技術路線,鈉電的負極主要還是選擇硬碳。之前做鋰電的時候我也用過硬碳,因為它在鋰電行業有一些應用的基礎,活性炭、硬碳的生產工藝也相對成熟。鈉電能量密度要進一步提升,通過涂氟提升是可以的,但是硬碳容量本就不高,把它再涂得高一點,壓實也不大。硬碳反而成為了提升鈉電能量密度的瓶頸之一。
用磷負極材料解決鈉電的能量密度低的問題,有一定的可行性。對這樣的負極材料,行業研究的歷史也不算短,差不多有15年到20年。國內最早關于磷的專利,大概是2002年用在電池行業里,2006年清華大學申請了第一篇關于紅磷的負極材料專利。磷用在電池上,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鋰電行業里,我們做過一些全電池的測試,包括一些測算,提升 20%~30% 問題不大,在鈉電上提升得更多了,因為它的容量確實很高。當然,磷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做材料的優化。在鈉電上提升40%~80% 以上都是有可能的,電極層面上已經得到了驗證。
磷材料很有意思,基本上鋰電、鈉電、鉀電通吃,不像硅只能跟鋰形成合金,磷跟鋰、鈉、鉀都可以形成合金化反應。磷跟鈉化之后,它的平臺電壓跟硬碳儲納的平均電壓相近,但是容量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磷負極材料是值得關注的下一代新型負極材料。
孫培育:圍繞著鈉電正極材料產業化目前主要有三條技術路徑:層狀金屬氧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和普魯士類。目前,國內層狀氧化物的產業化快一些,后兩者慢一些。從提高能量密度角度來說,除了主材,輔材方面是不是可以想辦法?比如提高 loading,降低輔材的用量等。
胡大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負極材料,目前硬碳在鈉離子負極材料中占據主要地位。但整個業內,還沒有一個很靠譜的硬碳材料出來??赡苌轿饔袔准以谏a,但還沒有到市場銷售,目前我收集到的消息,硬碳基本上不太好拿。主流的生產方案還是生物質,比如甘蔗、花生殼等等,目前最主要的問題——產量的穩定性還沒有突破。另外就是價格很高,別說20、30 萬噸,現在硬碳連千噸或者萬噸級都還沒有達到。這是一個很大的瓶頸。
大家都知道硬碳好用,但是硬碳的量上不來,也穩定不了。如果用生物質,那么天氣等因素不穩定,比如雨水今年多一點、明年少一點,當然可以用大棚種植,把溫濕度控制好,但成本如何控制?大規模使用現在還搞不定。
目前負極是最大的問題,尤其是硬碳的穩定生產,如果解決不了,談其他都比較虛。如果能突破,下一步就可以突破能量密度、高低溫循環等性能,對產業來說,這些都得一步一步來。剛劉博士談到磷,如果磷能夠用得上來,我覺得也蠻有機會,因為國內肯定不缺磷。
提問:各位博士好,我們是一家儲能出海公司,做的是家庭儲能和戶外儲能場景的移動電源。在解決出海的家儲和戶外儲能的場景需求中,發現有一些痛點是沒有解決的。一個例子,在家庭儲能的場景下,國外特斯拉的 Power Wall,做得非常好,但用戶在安裝使用的過程當中,體驗不是特別好。第一,電池材料的體積和重量的問題比較大;第二,成本;第三,接入分布式的光伏、太陽能板,需要承受極高的電壓。針對特殊應用場景的痛點,新材料如何做定向的開發?
胡大林:我個人認為目前的磷酸鐵鋰化學體系相對比較好。未來鈉電如果上得來,會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化學體系。鋰電與鐵鋰去比較,體積和重量能量密度都沒有優勢。特斯拉電池一直用的都是21700鋰電池,短期它會切磷酸鐵鋰電池。從長循環的維度尤其是戶儲長循環,三元材料是解決不了的。鋰金屬先不說材料成本,制造成本都還很貴。另外,鋰枝晶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目前業內的看法,5~10 年之后,固態電池才有可能性。如果只看性能、長循環維度,三年內還是磷酸鐵鋰。
就算磷或者硬碳能解決,三年之后鈉電上來,它的體積、能量密度還是比鐵鋰差,可能只有鐵鋰的50%~60%。所以,短期沒有更好的方案。
提問:現在都覺得把體積重量做小,是固態電池一個比較好的方向。但五年之后,還有哪些痛點沒解決?我自己了解到,可能是低溫的性能,包括循環壽命的問題。以終為始,在這個過程當中,會不會有研發方向、材料、體系上的優化?
胡大林:短期沒有解決方案,這是我個人的觀點。純固態最大的問題還是界面接觸,大家可以想象,鋰離子離開負極之后,就是一個大的空缺,再回來不一定會老老實實嵌在它的原位。
所以,固態電池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界面問題。首先倍率很小,因為固態電解質目前為止還無法跟液態電解質相比,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如果鋰離子全部過去,鋰金屬就全部空了,要帶一個壓力把空隙壓著,才有可能繼續做循環。這兩個問題,業內嘗試解決已經超過 10 年了。目前為止,半固態可能是一個比較容易實現的路徑。明年、后年可能會看到一些東西。但全固態還很難。
劉建紅:我簡要補充下。固態很熱,也很有爭議。從最簡單、最直白的商業邏輯看,固態一定要跟金屬鋰綁在一起才有意義。如果固態只是一個固態電解質,負極還是用石墨或者硅碳,就沒意義。因為這樣的能量密度其實是下降的。雖然跟金屬鋰綁在一起問題會更多,但是從應用端的角度一定要這么想。既然它的指標那么誘人,一定是應用在一個高附加值的領域,不在乎成本的。舉個例子,我拆過不同型號的 iphone 手機,測了一下電池,循環上的性能沒什么區別,容量也差不多,但賣的價格可不一樣。固態電池既然能量密度那么高,壽命也不要求1萬次、8000次,有個500次到800次,手機上就可以用了。
張志超:感謝各位嘉賓的分享。一個新的材料怎么走到產業,走到工業界?劉博剛也提到:一個新材料,如果只提升了一點點性能,要走進產業界還是挺難的,因這過程中有很多挑戰的地方要克服,創新不夠的話,會被很多其他因素阻攔。
作為早期投資人,我們常常會看一本書——《從 0 到 1 》。它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讓產品或者技術創業能夠做成10 倍好的產品。10 倍好這個數很夸張,比如鋰電池,提升 10 倍的容量,沒戲。但假設能在充電速度上提升 10 倍,確實很好。對于一個新技術而言,能否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跟創新是很重要的。這很難,但也許我們就應該做難而正確有價值的事。
從底層創新出發,看新材料技術在鋰電產業的應用創新機會
通過線上主題系列活動,邀請行業大咖在科研前沿、產業革新、創業投資等各方面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互相激發。
在下一代生產力綻放的早期、前沿技術工業化的非共識階段,新材料行業將作為技術和行業創新的重要基石。我們希望打開更多對話,通過線上主題系列活動,邀請行業大咖在科研前沿、產業革新、創業投資等各方面進行思想交流,觀點碰撞,互相激發。
近日,華創資本和北京化工大學新材料校友會(籌)聯合主辦「創·享」新材料專場 ,與大家線上見面暢聊。此次活動將由華創資本投資人張志超博士對話來自豪鵬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胡大林博士、江蘇杉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孫培育博士、清華大學核研院鋰離子電池實驗室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建紅博士,一起討論“從底層創新出發,看新材料技術在鋰電產業的應用創新機會”。
本文摘取了當天直播部分精彩內容,分享如下:
Outline:
中美在鈉離子電池的研究角度對比;
高能量密度電池體系研究;
電池析鋰探測技術研究;
鋰電池導電劑(石墨烯/碳納米管等新型碳材料)市場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電池用高分子材料 (油性/水性粘合劑:PVDF、聚丙烯酸、聚丙烯腈類;分散劑;干法電極用:PTFE 等)
鋰電池負極材料(硅基負極、石墨負極);
下一代鈉電高容量負極材料:磷;
特殊應用場景的痛點,新材料如何做定向的開發;
固態電池的前景。
張志超:歡迎大家來到華創資本舉辦的創·享活動。今天的分享,我們請來了材料領域的資深專家。請各位先自我介紹下,你們關注哪些機會?
劉建紅:我來自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學院,除了做核能相關的研究,還會涉及到二次電源方面的研究。我們課題組在鋰電研究的歷史比較長,我主要做一些新技術產業化的工作。
孫培育:我本科就讀于北京化工大學,畢業后加入了東麗公司,工作期間獲得了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2004~2016年一直在東麗公司從事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高分子復合材料領域的技術工作。2017 年,我加入杉杉做石墨烯材料的項目孵化和產業化,孵化了兩家公司。目前專注在其中的“杉元科技”公司,主要專注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等在新能源方向的應用。
胡大林:我和孫總是北化工高分子材料系的同學,在中科院化學所讀博,畢業之后先到 ATL 工作,之后在華為待過3年,在杉杉做了一年的正極材料,2018年加入豪鵬科技。在豪鵬我負責整個電池研發,主要是鋰電池的研發,包括消費端、動力、小動力以及儲能,對整個電芯研發我都比較熟悉。
張志超:正極、負極或者輔材,都很重要。整個鋰電產業發展到今天,有幾個方向值得關注,第一,高能量密度;第二,高安全性;第三,快充效果;第四,成本。第一個話題跟胡博士請教,在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上,從你入行到今天,發生了哪些變化?
胡大林:在電池里面,首先一定是能量密度,其次是安全、快充。
從能量密度看,可以分幾個維度。首先是消費類電池,目前整個體系遇到了比較大的瓶頸。我入行的時候,用的是 FSN(復合人造石墨),這是一款非常經典的材料,比容量340 毫安時每克,壓實密度1.55,目前我們在量產的已經到1.8了,往前推的是1.82、1.83,上限可能就1.85。石墨體系上可走的路已經不多了,下一步基本上已經明確,會有少量的硅。小米、OPPO 已經發布了一些硅碳電池,但是材料里面用的量很少,且電池本身發布的量也很少。所有人都認為硅肯定是要用,但目前從消費類維度來說,10%以內的硅在軟包電池都很難用,因為它的膨脹基本上比石墨大了2~3%,超出了目前10%的膨脹規格。另外,成本也很高,能量密度加3~5%,成本卻有20%~50%的增加。如果是氧化亞硅,也有同樣的問題。在消費類維度,硅肯定要用,但是目前還沒有找到特別靠譜的硅。在動力維度,鎳8系已經比較成熟了,鎳9系目前正在開發,還有比較大的空間。
所以,硅在動力里面還好,基本上以硬殼為主,而且它有個模組,比較適合用,但是在消費類產品里比較困難。
張志超:想和劉博士請教一下,雖然有很好的能量密度,但是如膨脹等問題一直沒辦法解決,你怎么看?
劉建紅:從我2003年入行開始,能量密度每隔幾年就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剛才胡博提到高壓實的石墨材料,從終端的應用角度,體積能量密度跟質量是很重要的兩個概念。終端應用中,體積的密度在很多場景中,是更重要的。這方面,以前產業界關注得多,學術界關注得少。最近5年,學界也逐步發現到了,要提升體積能量密度,除了工藝上的修修補補,核心還是得靠材料。但是,似乎沒有一個高容量的材料能躲過體積膨脹的問題。
材料的層面,從早期的硅、慢慢到硅氧,或者硅和硅氧的復合。一些企業做了結構上的優化,學術上有同主題的研究。但仍很難從根源上解決轉化反應所帶來的體積變化。最近這方面做得比較多的,是借助一些多孔的結構來改進膨脹。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案例,包括硫電極、磷負極材料。
電極對于企業來講比較容易實施,還帶動了特殊粘合劑的應用。之前我做300 瓦時/每公斤產品開發,接觸聚丙烯酸(PAA)粘合劑時,發現它跟常用的丁苯橡膠(SBR)等有很大的區別。
高能量密度的發展,帶動了材料技術的進步,包括一些電極層面的進步。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提升過程,就是不停地控制它的體積膨脹的技術發展過程。
孫培育:圍繞高能量密度,硅是個比較好的選擇?,F階段,一些石墨類材料和硅類或者亞硅類的材料做復合,得到了實戰中用的負極材料。目前負極材料硅的添加在10%以內。當然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包括抑制膨脹。目前石墨烯是不太可能作為一個單獨的負極材料用,它可以對負極材料進行改性或包覆使用,抑制膨脹、增加導電。
硅基負極兩條路線,一條是納米硅,一條是氧化亞硅,目前后者運用得更多。納米硅一般需要跟高壓實負極石墨進行匹配使用。
傳統的人造石墨,克容量提升和快充提升一般是矛盾的。傳統的人造石墨一般用瀝青包覆后燒一下,快充倍率性能上去了,但是克容量下來了;或者克容量上去一點,但是快充又下來;它們不太可兼容。有一種方案是通過石墨烯包覆改性石墨負極,添加零點幾(1% 以內),使得負極快充性能提升的同時,克容量也稍有提升,至少保證克容量不掉的情況下,快充得到提升。
張志超:在導電的添加劑中,現在有看到比較前沿的發展趨勢嗎?導電劑是否也有類似于動力或者消費類的區分,還是比較容易統一?
孫培育:作為導電劑應用,在正極極片當中,容量全部都是由主材,如活性材料磷酸鐵鋰、三元材料貢獻,主材的 loading 是個關注點,通過使用高端導電劑如碳納米管、石墨烯,使得輔材包括導電劑的添加量下降、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膠的添加量下降,從而使得主料 loading 上去,可間接提升能量密度。
目前,石墨烯、碳納米管都是以漿料的形式(統稱為導電漿料,也包括石墨烯/碳納米管復合導電漿料)銷售給電池廠/電芯廠,不會像炭黑主要以粉體的形式進行銷售,所以石墨烯、碳納米管一定要把分散、預分散做好,這很重要。
目前電池的三類應用——動力類、儲能類和數碼類,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石墨烯復合碳管導電漿料、石墨烯導電漿料在以上領域都已經有批量應用了,特別是磷酸鋰動力電池。據統計2021年石墨烯導電漿料在8%左右的市占率,一半以上還是炭黑。其實在儲能領域,導電漿料包括石墨烯復合碳納米管導電漿料也是有廣泛應用的,而不是只用碳黑,特別是電力用家儲等戶用儲能、削峰填谷等電力類有廣泛應用。在3C類電池,包括三元電池、鈷酸鋰電池、甚至錳酸鋰電池的3C類也都有用包括石墨烯復合碳管導電漿料、純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純石墨烯導電漿料在內的導電漿料,石墨烯復合碳管導電漿料、純石墨烯導電漿料在2019 年都有開始使用。
剛才提到的石墨烯作為包覆劑,目前還主要是負極材料廠在開始用,主要是包覆硅負極和人造石墨負極。我們石墨烯包覆在人造石墨負極和硅負極已經有批量銷售了。
胡大林:2022年之前,消費類電池對于成本要求沒那么高,碳纖維、CNT、石墨烯,都有機會用得進去。但是在動力和儲能類電池,基本上稍微貴一點就沒得談了。
對于消費類,國內快充發展得比較快,現在10C的產品都已經發布了。但國外,像蘋果為代表的,基本上還是在1.2C、1.3C,2023 年有可能做到1.5C。如果談高快充,導電劑肯定加得比較多。如果是高能量密度,特別是消費類,負極基本上不加導電劑,因為負極本身有一些碳包覆,正極基本上還是CNT。未來石墨烯在正極材料去做包覆,是有機會的,但要放到電芯廠,比較難。消費類乃至動力類電池,其實都要好好考慮,這是個工程問題,不是學術問題。
劉建紅:我第一次接觸到石墨烯包括 CNT,大概是在2013、14 年,限于成本,用量并不大。當時一些很個性化的產品用到 CNT,后來做300 瓦時/每公斤的產品,開發時如果不用高端的導電劑,很難實現壽命、能量密度、倍率的指標等。那時候,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用了單壁CNT,效果確實差異比較大,當然價格也很令人震撼。
孫培育:單壁CNT 目前在市場端已經開始有批量,就是俄羅斯的 OCSiAl。當然它的價格也很貴,粉體一公斤接近 2~3萬人民幣,相較于多壁CNT 或者 VGCF 貴很多。第一代的 CNT,管徑較粗,幾十納米,導電性跟 VGCF 差不多。CNT 迭代到第二代,管徑在10~20 納米左右,第三代到了5~10納米,后面達到寡壁的狀態?,F階段,多壁CNT 相對于 VGCF 、單壁CNT,成本要低很多。而多壁CNT 的導電性相對 VGCF 是有提升的,代表性的是科創板上市公司天奈科技。
張志超:提到單壁CNT,我關注到有一些公司在做。剛才孫博士說杉元也投入相關資源,聽說進展還不錯。但怎么進一步把成本往下打,是很重要的一個點。
孫培育:杉元科技是通過另外一種路徑達到單壁相近的導電性,我們不直接做單壁CNT,單壁CNT 的管徑大概1~2 納米。我們預計開發迭代石墨烯到2~3層,也是1~2納米左右,基本上就可以跟單壁CNT 性能相近,而成本大概是單壁CNT 的1/ 10。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到了第四代石墨烯導電漿料,大概3~4 層。
石墨烯是從石墨來的,石墨本身是通過大自然力量已經形成C-C六元環,生產過程無需斷裂化學鍵,只需要破壞層與層之間的物理作用力進行剝離,獲得層狀平面形態。生成CNT需要將烯烴類氣體的C-H化學健斷裂、C原子再形成C-C六元環,形成納米管形態,H原子形成氫氣逸出。從原理上看,相比石墨烯,生產CNT的能耗應該比較高。
張志超:看到一個提法,說單壁CNT 不夠好,雙壁CNT 更好。單壁CNT 出去之后很容易被破壞,超聲或壁斷開之后就不好用,但假設是雙壁CNT,可能外層破壞掉之后沒事,里層還給充上一個很好的導電效果?
孫培育:這種觀點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到完美雙層的CNT難度也不小。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日企東麗不僅做碳纖維,也做雙壁CNT,但是并不應用在鋰電池,最主要是做透明導電膜。做對比還要基于能夠量產化的,特別是鋰電池,需要很大的量。
張志超:接下來咱們圍繞高分子材料在鋰電的應用做個討論。
胡大林:我先拋磚引玉。目前來看,在動力和儲能類,PVDF 的價格已經降了很多,從2021年最高峰每公斤800多元,到現在100元以內。消費類短期還是用 PVDF,當然會再做一些改性,最主要的目標還是把導電的性能往上提。動力比較有興趣把 PVDF 干掉,因為動力量非常大,相信儲能也一樣,但我了解得不是很深。
剛才志超說到 PAA,PAA 目前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磷酸鐵鋰,一個是硅。PAA 最大的問題是很脆,做出來的電極加工性本身是有問題的。
剛才也說到,整個電池在往快充方向發展,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國內走得快一些。SBR 基本上不導電,目前大家做得比較多的改進,是把 SBR 硫化、磺化,從而把性能往上提。另外也有一些新的材料在用。
短期來看,PE隔膜還很難取代。我們目前的隔膜再往下做,就要導入新的材料了,簡單的原材料聚丙烯(PP)、聚乙烯(PE) 隔膜強度已經很難滿足需求,所以需要新的材料。
新的材料到底是什么?目前還看不到??偟脕碚f,PVDF 逐步有退出的可能性,但消費類可能沒那么快,動力和儲能會比較急。因為消費類,就算600元一公斤,4Ah~5Ah 的電池,也就不到一毛錢。但是在動力或者儲能類,一輛車 50~80 度電,PVDF 的價格占比就不低了。
孫培育:高分子材料在鋰電領域應用有三個方向:正極、負極、隔膜?,F階段,正極還多是傳統的濕法電極制造工藝,以 NMP 作為溶劑,高分子材料應用主要是 PVDF 用作粘結劑。新方向的話,如果干法電極工藝成熟,PVDF 粘結劑可能會被干掉,可能是 PTFE 粘結劑的機會。另外,之前 PVDF 漲價特別厲害,給了其他材料一些可能的機會,比如聚酰亞胺(PI)和 HNBR。2021年下半年,PVDF 價格大幅下降,從 800 多元降到200元左右,PI 和 HNBR 機會應該就比較少了,動力對成本要求比較高的。PI性能可能好一些,但真的做到成本上差不多,有點夠嗆。隔膜方面,PE/PP 隔膜到 4 微米左右,很難再往下,可能會給芳綸隔膜等一些機會。
劉建紅:2022年確實 PVDF 價格漲得特別厲害。PVDF 受包括法律法規等因素影響,擴產受到一些限制,導致成本大幅度地提升。PI 當時有很多企業、高校都在嘗試,我自己也試用了一些知名企業的樣品,但感覺目前看不到能夠應用的可能。PI 的膠本身報價就不低,某些指標可能就 5%、10% 的優勢,對終端尤其產業化應用,吸引力不強。所以,在高校里如果選擇一些新材料研究開發,沒有50%以上的性能提升就沒有意義,走向量產的機會比較小。
剛才有觀眾提到羧甲基纖維素(CMC) 單獨做膠的應用,CMC單獨使用的可能性比較小,畢竟它更主要的作用是增稠防沉降。在負極里,PAA 未來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逐漸變大。當然有個前提,它的性能、粘貼力確實夠強,未來能把成本迅速降下來。
隔膜剛才我看到也有觀眾提到。從我接觸到的一些前沿研究來看,未來新的隔膜,要更多地考慮功能化這方面,否則就只能拼成本了。當然它不是一個簡單的隔膜,復合了很多物質??斐涫谴蠹业囊环N剛需,其他東西都已經沒什么改進空間了,也許功能性的隔膜會有比較大的推進。目前的成本還是太貴了,工藝也比較復雜。功能化的新型隔膜還有應用的可能性,值得關注。
張志超:順著高分子,剛才孫博士提到芳綸,芳綸對于穿刺、防火、耐高溫等都有一些好處。請您再具體展開?
孫培育:這要關注一下東麗在這方面做的研究,他們推出了芳綸隔膜相關產品,這個隔膜里面沒有孔,但是沒有孔的情況下也能工作,能夠通過相鄰位點的鋰離子躍遷,而鋰離子的電導率能夠達到3乘以10 的-5 次方,但是離子電導率還是稍微低了一點,如果能繼續改善,是非常好的。但是它對抑制析鋰反應,有比較好的作用。我非常贊成劉博士的觀點,做一些功能化的、使得離子傳導更好、抑制析鋰反應效果明顯的隔膜,還是有機會的。
張志超:劉博士在企業和學校都呆過,怎么看待現在學校和企業的研發思路的差異?
劉建紅:在企業時,我們主要做車用動力,事先商量好一些檢測手段,經常臨時變更條件,而且要求當天出數據、給反饋。很多時候產品已經批量銷售一段時間了,再要做功率 map 圖的更新。因為終端出去之后,需要及時地反饋。尤其是乘用車,等著植入三電,根本就來不及。但是當時我們也沒有太好的手段,只能硬著頭皮或者投入各種烘箱,包括檢測柜、人員等等。
來高校之后有時間靜下心來去思考,包括跟老師們做探討,做過一些實驗。通過一個電池在大倍率的充電的過程中,它有這樣的一個應力,這樣的一個過程,它的電芯的厚度是有非常明顯的一個信號反饋的。不光是軟包,還有方殼電池都可以做到探測電壓的信號,類似于剛才胡博說的放電過程。在靜置過程中,采集電壓就已經可以看得到了。
這里有一個前提,就電壓不要加恒壓充電,加恒壓充電本身就是去極化的過程,只加恒流,一停下來,它一旦有析鋰析出來的鋰,在靜置的過程中,它會有一個回嵌,就會引起電壓的信號的變化,會有一個小平臺。這個電壓平臺的出現,和析鋰回嵌的過程是相對應的,這個過程跟溫度又有很直接的相關。車企很多時候包括終端應用,因為想做低溫充電策略,比如你提供了-20°,人家會問問-15°、-10°、-8°會怎么樣?低溫下,去極化的過程特別慢,等待的時間會很長,但厚度的位移反饋是很快的。所以當時我們就發現把這兩塊結合起來,是一個比較便捷和經濟的診斷手段。
張志超:聊到離子電池,現在比較熱門的方向是鈉電。假設鈉電也去做高能量密度的方向,有沒有可能在材料上找到突破機會?
劉建紅:鈉離子電池現在非常熱,不管是產業界還是投資界都特別關注,尤其最近一兩年。而目前新材料現有的技術路線,鈉電的負極主要還是選擇硬碳。之前做鋰電的時候我也用過硬碳,因為它在鋰電行業有一些應用的基礎,活性炭、硬碳的生產工藝也相對成熟。鈉電能量密度要進一步提升,通過涂氟提升是可以的,但是硬碳容量本就不高,把它再涂得高一點,壓實也不大。硬碳反而成為了提升鈉電能量密度的瓶頸之一。
用磷負極材料解決鈉電的能量密度低的問題,有一定的可行性。對這樣的負極材料,行業研究的歷史也不算短,差不多有15年到20年。國內最早關于磷的專利,大概是2002年用在電池行業里,2006年清華大學申請了第一篇關于紅磷的負極材料專利。磷用在電池上,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鋰電行業里,我們做過一些全電池的測試,包括一些測算,提升 20%~30% 問題不大,在鈉電上提升得更多了,因為它的容量確實很高。當然,磷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做材料的優化。在鈉電上提升40%~80% 以上都是有可能的,電極層面上已經得到了驗證。
磷材料很有意思,基本上鋰電、鈉電、鉀電通吃,不像硅只能跟鋰形成合金,磷跟鋰、鈉、鉀都可以形成合金化反應。磷跟鈉化之后,它的平臺電壓跟硬碳儲納的平均電壓相近,但是容量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磷負極材料是值得關注的下一代新型負極材料。
孫培育:圍繞著鈉電正極材料產業化目前主要有三條技術路徑:層狀金屬氧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和普魯士類。目前,國內層狀氧化物的產業化快一些,后兩者慢一些。從提高能量密度角度來說,除了主材,輔材方面是不是可以想辦法?比如提高 loading,降低輔材的用量等。
胡大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負極材料,目前硬碳在鈉離子負極材料中占據主要地位。但整個業內,還沒有一個很靠譜的硬碳材料出來??赡苌轿饔袔准以谏a,但還沒有到市場銷售,目前我收集到的消息,硬碳基本上不太好拿。主流的生產方案還是生物質,比如甘蔗、花生殼等等,目前最主要的問題——產量的穩定性還沒有突破。另外就是價格很高,別說20、30 萬噸,現在硬碳連千噸或者萬噸級都還沒有達到。這是一個很大的瓶頸。
大家都知道硬碳好用,但是硬碳的量上不來,也穩定不了。如果用生物質,那么天氣等因素不穩定,比如雨水今年多一點、明年少一點,當然可以用大棚種植,把溫濕度控制好,但成本如何控制?大規模使用現在還搞不定。
目前負極是最大的問題,尤其是硬碳的穩定生產,如果解決不了,談其他都比較虛。如果能突破,下一步就可以突破能量密度、高低溫循環等性能,對產業來說,這些都得一步一步來。剛劉博士談到磷,如果磷能夠用得上來,我覺得也蠻有機會,因為國內肯定不缺磷。
提問:各位博士好,我們是一家儲能出海公司,做的是家庭儲能和戶外儲能場景的移動電源。在解決出海的家儲和戶外儲能的場景需求中,發現有一些痛點是沒有解決的。一個例子,在家庭儲能的場景下,國外特斯拉的 Power Wall,做得非常好,但用戶在安裝使用的過程當中,體驗不是特別好。第一,電池材料的體積和重量的問題比較大;第二,成本;第三,接入分布式的光伏、太陽能板,需要承受極高的電壓。針對特殊應用場景的痛點,新材料如何做定向的開發?
胡大林:我個人認為目前的磷酸鐵鋰化學體系相對比較好。未來鈉電如果上得來,會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化學體系。鋰電與鐵鋰去比較,體積和重量能量密度都沒有優勢。特斯拉電池一直用的都是21700鋰電池,短期它會切磷酸鐵鋰電池。從長循環的維度尤其是戶儲長循環,三元材料是解決不了的。鋰金屬先不說材料成本,制造成本都還很貴。另外,鋰枝晶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目前業內的看法,5~10 年之后,固態電池才有可能性。如果只看性能、長循環維度,三年內還是磷酸鐵鋰。
就算磷或者硬碳能解決,三年之后鈉電上來,它的體積、能量密度還是比鐵鋰差,可能只有鐵鋰的50%~60%。所以,短期沒有更好的方案。
提問:現在都覺得把體積重量做小,是固態電池一個比較好的方向。但五年之后,還有哪些痛點沒解決?我自己了解到,可能是低溫的性能,包括循環壽命的問題。以終為始,在這個過程當中,會不會有研發方向、材料、體系上的優化?
胡大林:短期沒有解決方案,這是我個人的觀點。純固態最大的問題還是界面接觸,大家可以想象,鋰離子離開負極之后,就是一個大的空缺,再回來不一定會老老實實嵌在它的原位。
所以,固態電池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界面問題。首先倍率很小,因為固態電解質目前為止還無法跟液態電解質相比,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如果鋰離子全部過去,鋰金屬就全部空了,要帶一個壓力把空隙壓著,才有可能繼續做循環。這兩個問題,業內嘗試解決已經超過 10 年了。目前為止,半固態可能是一個比較容易實現的路徑。明年、后年可能會看到一些東西。但全固態還很難。
劉建紅:我簡要補充下。固態很熱,也很有爭議。從最簡單、最直白的商業邏輯看,固態一定要跟金屬鋰綁在一起才有意義。如果固態只是一個固態電解質,負極還是用石墨或者硅碳,就沒意義。因為這樣的能量密度其實是下降的。雖然跟金屬鋰綁在一起問題會更多,但是從應用端的角度一定要這么想。既然它的指標那么誘人,一定是應用在一個高附加值的領域,不在乎成本的。舉個例子,我拆過不同型號的 iphone 手機,測了一下電池,循環上的性能沒什么區別,容量也差不多,但賣的價格可不一樣。固態電池既然能量密度那么高,壽命也不要求1萬次、8000次,有個500次到800次,手機上就可以用了。
張志超:感謝各位嘉賓的分享。一個新的材料怎么走到產業,走到工業界?劉博剛也提到:一個新材料,如果只提升了一點點性能,要走進產業界還是挺難的,因這過程中有很多挑戰的地方要克服,創新不夠的話,會被很多其他因素阻攔。
作為早期投資人,我們常常會看一本書——《從 0 到 1 》。它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讓產品或者技術創業能夠做成10 倍好的產品。10 倍好這個數很夸張,比如鋰電池,提升 10 倍的容量,沒戲。但假設能在充電速度上提升 10 倍,確實很好。對于一個新技術而言,能否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突破跟創新是很重要的。這很難,但也許我們就應該做難而正確有價值的事。
0
第一時間獲取股權投資行業新鮮資訊和深度商業分析,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投中網,或用手機掃描左側二維碼,即可獲得投中網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