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之初,低廉的人工成本,優厚的招商引資條件,使中國成為歐美、日韓等經濟體實現低端產業鏈轉移的最佳對象。中國的代工產業,由此拉開序幕。
正如電子行業誕生了富士康、臺積電等全球知名的代工巨頭,醫藥行業也有這樣一群“賣鏟人”——他們被統稱為“CXO”,即醫藥外包。CXO,亦被視為醫藥行業發展的“溫度計”。
CXO大致分為CRO、CMO/CDMO和CSO,分別服務于醫藥行業的研發、生產、銷售三大環節,可簡單理解為研發外包、生產外包和銷售外包。
過去兩年,中國CXO行業呈現了過山車式的發展:2021年年中在資本市場達到溢價率高點,此后經歷數次震蕩下跌,直至2022年Q4觸底反彈。
其中,數次震蕩下跌,由國內外大環境變化導致。
內部變化如,2021年11月,CDE(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中國新藥注冊臨床試驗現狀年度報告(2020年)》,對中國創新藥的同質化研發問題提出警示。
外部變化如,2022年2月,美國商務部曾將藥明生物等33家中國公司列入“未經核實清單”(Unverified List),以限制這些公司從美國進口被管制產品;同年,美國政府簽署鼓勵美國生物技術生產和研究的行政命令,旨在幫助擴大美國生物制造優勢,減少在該領域對中國制造的依賴。
即便如此,這些年,行業不斷有新玩家入局。其中,既有在2017年-2019年前后開始向CDMO轉型的原料藥企,如普洛藥業、九洲藥業、美諾華等;也包括在2021年-2022年推出子公司對外承接CDMO服務的創新藥企,如三生制藥、復宏漢霖、信達生物等。
從長期來看,九鼎投資認為,中國的CXO行業兼具確定性和成長性。
首先,隨著全球醫藥研發投入逐年提高,進入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新藥臨床研究申請)階段的藥物數量快速上升,必然帶來CXO需求的增長。

(數據來源:智慧藥研;制圖:九鼎投資)

(數據來源:中商情報網;制圖:九鼎投資)
其次,隨著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不斷強化,全球產能往中國轉移是大勢所趨。具體到醫藥產業也是如此:在不斷的技術突破下,中國醫藥產業上游原材料/設備的國產化率逐步提升,并在全球范圍內具備較高的成本優勢。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3年,全球CXO市場規模將接近1500億美元。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則顯示,2017-2021年五年間,中國CXO行業的復合增速高達42%,2021年市場規模達到444億元。
過去十多年,在醫療健康領域,九鼎投資圍繞原料藥、化藥、中成藥、醫療器械、醫藥流通、醫療機構等全鏈條,系統性地投資了包含歐普康視(300595. SZ)、九典制藥(300705. SZ)、維力醫療(603309. SH)、柳藥集團(603368. SH)、魯南眼科等企業。
本期「九鼎投資觀察」,我們聚焦CXO行業,嘗試從CXO的發展脈絡、各細分領域的價值呈現等方面,來探討:
l 為什么CXO值得關注?
l CXO各細分領域是如何演變和進化的?
l 在各細分領域中,我們看到了哪些趨勢和機遇?
一、中國CXO二十年:冬天短暫,春天常在
20世紀80年代,為遏制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美國開啟了支付方式改革。受此沖擊,為了節約開支,美國藥企開始將其醫藥研發和生產業務外包,美國多數CXO都在這個節點誕生。
而后,美國的CXO產業又開始向勞動力更為充足、低廉的地方轉移。在此背景下,中國的CXO產業也誕生了。在這段時間,昭衍新藥(1995年)、藥明康德(2000年)、康龍化成(2003年)、泰格醫藥(2004年)等中國CXO紛紛成立,借助著全球醫藥研發重心轉移的機遇和中國的工程師紅利,迅速從單一業務擴張到全產業鏈條。即便如此,在行業早年,CXO并不被投資人看好。普遍觀點認為,頂著代工之名的CXO,掙的是辛苦錢,不具備太高的投資價值。以中國CXO龍頭藥明康德為例,其于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是中國本土第一家在美上市的生物科技與研發公司。但直到2015年從美股退市時,藥明康德的市值僅有33億美元。
正是在2015年,中國開始實施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在連續出臺的相關配套政策如MAH制度(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等的影響下,中國醫藥創新環境得到脫胎換骨的改善。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科學家投身醫藥創業浪潮。
2018年以后,在港交所推出18A政策、上交所科創板開板后,生物醫藥創新型公司的上市通道打開,引爆了醫藥投融資市場,更多相關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中國創新藥研發管線數量得以爆發,中國CXO行業亦進入業務量的爆發期。
在此宏觀大勢下,包括藥明康德在內,多家CXO實現了在中國A股和港股(A+H)兩地上市。2021年7月,藥明康德的股價更是達到歷史最高峰——171.97元/股,總市值逼近5000億元。
然而,中國創新藥研發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在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下,一大群研發項目蜂擁而至的結果是,中國從之前仿制藥的低端重復,發展成為Me-too藥物(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藥物,但藥效和同類突破性的藥物相當)的高端重復。
于是,便有了2021年CDE的警示。在警示之前,CDE還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
九鼎投資認為,CDE的指導和警示文件,從短期來看,對醫藥研發及CXO起到了擠泡沫的作用,對行業增速有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是利好的,因其鼓勵醫藥行業的資源用在更有價值的研發管線上,讓醫藥研發環境進入了良性循環。
至于美國鼓勵本土生物制造的政策,在九鼎投資看來,對中國CXO行業的影響不會很大。
首先,如前所述,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來看,全球CXO產能和訂單向中國轉移是時代潮流。產業鏈的分工是商業驅動,而非政治考量。何況,目前中國承接的美國CXO訂單,大部分處在相對偏低端的產業。
其次,生物制造產業轉移有一定難度,而且項目越往后期越難轉移,因此客戶黏性較高。原因包括:
一, 生物藥研發生產服務,尤其是涉及到定制化需求的CDMO服務,具有很高的專業壁壘;
二, 生物藥的臨床試驗和上市批準受到各國的法規監管。特別是已上市的商業化產品變更生產企業,需要重新申報監管機構的批準,通常至少要花1-2年時間來進行技術轉移、生產和報批。
再次,為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很多中國CXO已經反向收購外企產能,或者在海外建廠。
例如2022年,康龍化成先后收購了英國Cramlington和美國Coventry原料藥基地,擬進一步布局全球小分子生產服務能力;藥明康德也宣布,計劃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并預計在未來十年累計對此投資20億新元。
事實也證明,對于中國的CXO來說,過去兩年經歷的波折只是“毛毛雨”。
截至目前,中國多家CXO公布了2022年度業績預告,預喜率頗高。尤其是藥明康德,預計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393.55億元,同比增長71.84%;實現歸母凈利潤88.14億元,同比增長72.91%。
二、CXO價值論:細分領域隔行如隔山,賣鏟人也可挖礦
縱觀過去20多年,CXO整體呈由冷及熱的上升趨勢。頂著代工之名的CXO,價值究竟幾何?
九鼎投資認為,與很多代工行業不同的是:CXO的門檻并不低。這與醫藥行業本身的高門檻屬性有關。例如一款新藥的誕生,盡管也是經歷研發-生產-銷售的流程,但誕生過程比很多行業的產品難很多——業界共識是:至少耗時10年、耗資10億美元,成功率不足10%。
作為CXO的細分領域,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發組織)、CMO/CDMO(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合同生產組織/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合同定制研發與生產組織)、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合同銷售組織)有精細化分工。
其中,CRO分為臨床前CRO和臨床CRO。
l 前者主要包括新藥發現、先導化合物和活性藥物中間體的合成及工藝開發、安全性評價研究服務、藥代動力學、藥理毒理學、動物模型/類器官模型的構建等;
l 后者主要針對臨床試驗階段的研究提供服務,涵蓋臨床I-IV期技術服務、臨床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新藥注冊申報等。
對于CMO企業,若具備定制化(D)研發能力,可升級為CDMO企業。本質上,CDMO是CMO向CRO的部分跨界。CMO/CDMO按照服務階段不同(一般以臨床I期為分界線),亦可分為實驗室CMO/CDMO及工廠CMO/CDMO。

(內容來源:公開資料;制圖:九鼎投資)
有些細分領域由于資產屬性相似,具備較強的協同性,例如臨床前CRO和實驗室CMO/CDMO。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睿智醫藥等均從實驗室CMO/CDMO的化學合成發展起來,隨后做大做強了臨床前CRO業務。
有些細分領域則“隔行如隔山”,例如臨床前CRO偏科研,實驗室面積和實驗人員數量是衡量臨床前CRO產能的主要指標;臨床CRO重資源(甚至設立了臨床實驗基地),主要協助推進臨床實驗進度,對接優質臨床醫院/入組病人和潛力創新藥,有中介屬性,業務人員數是衡量臨床CRO產能的主要指標。
對此,業內還有“臨床前CRO僅需‘插花’,臨床CRO還需‘起網’ ”的說法。
九鼎投資觀察到,即便是因存在財務不規范等問題而鮮少受到投資界青睞的CSO,也有其難以替代性。
因為,銷售是很多藥企的短板。尤其對于國外藥企和科研背景出身的企業家來說,如何在藥品銷售地處理好政商關系、做好醫患市場教育是個難題。一旦藥企的藥品專利到期,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他們的藥品推廣劣勢還會進一步放大。
而且,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如何能讓藥品通過省、市、縣觸達醫療終端,需要有專門的公司(CSO)來組織和推動。
目前,各個CXO細分領域都誕生了以此為特色的龍頭公司。例如,昭衍新藥主要提供臨床前CRO服務;泰格醫藥以臨床CRO服務為核心;凱萊英處于小分子CDMO的第一梯隊;康哲醫藥則是中國CSO龍頭。
更有野心和能力的龍頭CXO如藥明康德,已進行一體化布局。對于預計2022年營業收入實現“創紀錄”的業績增長,藥明康德指出,這得益于公司獨特的 CRDMO(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和 CTDMO(合同測試、研發與生產)業務模式。
由于構建了足夠高的壁壘,一些頭部CXO甚至讓業界仰其鼻息。
例如以臨床前CRO業務為核心的成都先導,將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打造為該公司的優勢技術。這是一個小分子藥物發現引擎,與傳統高通量篩選(百萬種化合物)以及其他苗頭化合物識別方法相比,它提供了更大的(十億至萬億種)化合物合集,減少了靶標和測試準備的工作量,縮短了苗頭化合物識別周期。
賣鏟人擁有獨門秘籍,自然也可以挖礦。
早在2020年,成都先導就將其1.1類抗腫瘤創新藥HG030全部可能的治療領域及適應癥在中國內地的全部權利,轉讓給白云山制藥廠,首次實現其自主研發新藥項目的轉讓。
成都先導創始人李進曾表示,如果只做CRO服務,不能充分發揮公司的能力和價值。因此,公司選擇對外轉讓部分新藥研發項目的權益,獲取里程碑費和上市后銷售費等收益,再將這些現金流投入到其他的新藥研發項目中,形成正向循環。
某種程度上,成都先導也為更多CXO走出了一條示范性的發展路徑。
另一個業內共識是,這些年回國做CXO的海歸人才,把歐美的研發標準搬到了中國,幫中國醫藥產業進行了工業化研發和規劃的升級換代。從這個層面看,CXO確實推動了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
三、深耕這些細分領域,中國有機會誕生世界級CXO
截至目前,中國有超過20家相關CXO實現了“A+H”兩地上市。
但與國外相比,中國CXO的發展規模還相對較小。據E藥經理人統計,在以營收排名的2022年全球十大CXO中,中國僅以藥明系公司(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占1席。

(數據來源:E藥經理人;制圖:九鼎投資)
九鼎投資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仍處于發展中的經濟體系中,CXO行業仍有著“水漲船高”的屬性。
當然,各個CXO細分領域的發展情況也有所不同。
例如臨床CRO,有高度的頭部效應,對于小企業和初創企業來說,想要打破泰格醫藥等頭部企業的規模和網絡不太容易。
而隨著新玩家不斷入局,CMO/CDMO出現了局部產能過剩的情況,典型如小分子藥物的CMO/CDMO。
近年來,以抗體藥物為代表,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熱度持續增高。但小分子藥物因分子量小、研發成本較低、工藝相對成熟等優勢,仍是新藥研發的主戰場。
《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顯示,FDA在2008-2021年間共批準了581項新藥申請。其中,小分子藥物有442項,占比超過76%。換句話說,小分子新藥研發已進入“紅?!备偁庪A段。
但在九鼎投資看來,臨床前CRO和CDMO的某些新興細分領域值得關注。如臨床前CRO的藥物發現、先導化合物合成、類器官培養,以及大分子藥物CDMO、CGT(Cell and Gene Therapy, 細胞與基因療法)CDMO等。
以藥物發現為例,作為新藥研發最前端的環節,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目前中國藥物發現CRO的市場規模相對較?。?022年約為220億元),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再看大分子CDMO,由于生物藥制備多使用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等技術,制備過程多為連續性的發酵、生產,難以拆解,且與化學小分子相比,生物大分子穩定性較差、轉運難度高,故大分子CDMO公司具有高訂單粘性、高壁壘的特性。
此外,醫療器械CXO作為近年的一個新興細分領域,亦值得關注。
過去,有規?;N量的醫療器械很少,生產環節基本是廠家自己做。但九鼎投資在盡調過程中觀察到,近年醫療器械領域開始出現了代工模式。
與藥品CXO類似,醫療器械CXO提供醫療器械從研發到最終上市生產的全流程服務。但此前,醫療器械CXO的訂單規模遠比不上藥品CXO。通常,一個藥品CXO的訂單能達到上千萬美元,而醫療器械CXO的單個訂單很難超過100萬美元。
可喜的是,繼2015年試點藥品MAH制度后,中國在2017年也開始試點醫療器械MAH制度,改寫了過去個人無法獨立注冊、醫療器械實行產品注冊和生產許可捆綁模式的歷史,徹底打開了市場對醫療器械CXO的需求。
未來,隨著醫療器械規?;狭?,這一領域的CXO將具備較大發展潛力。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深耕細分領域、建立競爭壁壘的關鍵則在于:
第一,獨到和領先的技術。服務的核心在于交付,而交付的基礎是技術。
第二,較好的銷售網絡。商業化能力和對于商業化進程的把控能力,決定了企業的長期商業價值。
第三,在保障同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成本做到更低。成本控制與技術能力和產能大小有關。不同的技術環節、方案設計和工藝路線,會帶來成本的差異。而產能越大,越有規模效應,成本越低。
第四,響應速度快。尤其對于承接定制化需求的CDMO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整體而言,中國本身是個經濟和人口的大國,醫藥產業和醫療需求均在持續提高。再加上制造業往中國轉移,中國CXO大有可為。
九鼎投資判斷,若CXO們深耕在有潛力的細分領域,并快速建立自己的優勢壁壘,抓住機會成為中國的大公司,也就能成為世界級大公司。
CXO:醫藥領域的“賣鏟人”,能締造世界級大公司嗎?| 九鼎投資觀察
改革開放之初,低廉的人工成本,優厚的招商引資條件,使中國成為歐美、日韓等經濟體實現低端產業鏈轉移的最佳對象。中國的代工產業,由此拉開序幕。
改革開放之初,低廉的人工成本,優厚的招商引資條件,使中國成為歐美、日韓等經濟體實現低端產業鏈轉移的最佳對象。中國的代工產業,由此拉開序幕。
正如電子行業誕生了富士康、臺積電等全球知名的代工巨頭,醫藥行業也有這樣一群“賣鏟人”——他們被統稱為“CXO”,即醫藥外包。CXO,亦被視為醫藥行業發展的“溫度計”。
CXO大致分為CRO、CMO/CDMO和CSO,分別服務于醫藥行業的研發、生產、銷售三大環節,可簡單理解為研發外包、生產外包和銷售外包。
過去兩年,中國CXO行業呈現了過山車式的發展:2021年年中在資本市場達到溢價率高點,此后經歷數次震蕩下跌,直至2022年Q4觸底反彈。
其中,數次震蕩下跌,由國內外大環境變化導致。
內部變化如,2021年11月,CDE(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中國新藥注冊臨床試驗現狀年度報告(2020年)》,對中國創新藥的同質化研發問題提出警示。
外部變化如,2022年2月,美國商務部曾將藥明生物等33家中國公司列入“未經核實清單”(Unverified List),以限制這些公司從美國進口被管制產品;同年,美國政府簽署鼓勵美國生物技術生產和研究的行政命令,旨在幫助擴大美國生物制造優勢,減少在該領域對中國制造的依賴。
即便如此,這些年,行業不斷有新玩家入局。其中,既有在2017年-2019年前后開始向CDMO轉型的原料藥企,如普洛藥業、九洲藥業、美諾華等;也包括在2021年-2022年推出子公司對外承接CDMO服務的創新藥企,如三生制藥、復宏漢霖、信達生物等。
從長期來看,九鼎投資認為,中國的CXO行業兼具確定性和成長性。
首先,隨著全球醫藥研發投入逐年提高,進入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新藥臨床研究申請)階段的藥物數量快速上升,必然帶來CXO需求的增長。
(數據來源:智慧藥研;制圖:九鼎投資)
(數據來源:中商情報網;制圖:九鼎投資)
其次,隨著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不斷強化,全球產能往中國轉移是大勢所趨。具體到醫藥產業也是如此:在不斷的技術突破下,中國醫藥產業上游原材料/設備的國產化率逐步提升,并在全球范圍內具備較高的成本優勢。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3年,全球CXO市場規模將接近1500億美元。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則顯示,2017-2021年五年間,中國CXO行業的復合增速高達42%,2021年市場規模達到444億元。
過去十多年,在醫療健康領域,九鼎投資圍繞原料藥、化藥、中成藥、醫療器械、醫藥流通、醫療機構等全鏈條,系統性地投資了包含歐普康視(300595. SZ)、九典制藥(300705. SZ)、維力醫療(603309. SH)、柳藥集團(603368. SH)、魯南眼科等企業。
本期「九鼎投資觀察」,我們聚焦CXO行業,嘗試從CXO的發展脈絡、各細分領域的價值呈現等方面,來探討:
l 為什么CXO值得關注?
l CXO各細分領域是如何演變和進化的?
l 在各細分領域中,我們看到了哪些趨勢和機遇?
一、中國CXO二十年:冬天短暫,春天常在
20世紀80年代,為遏制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美國開啟了支付方式改革。受此沖擊,為了節約開支,美國藥企開始將其醫藥研發和生產業務外包,美國多數CXO都在這個節點誕生。
而后,美國的CXO產業又開始向勞動力更為充足、低廉的地方轉移。在此背景下,中國的CXO產業也誕生了。在這段時間,昭衍新藥(1995年)、藥明康德(2000年)、康龍化成(2003年)、泰格醫藥(2004年)等中國CXO紛紛成立,借助著全球醫藥研發重心轉移的機遇和中國的工程師紅利,迅速從單一業務擴張到全產業鏈條。即便如此,在行業早年,CXO并不被投資人看好。普遍觀點認為,頂著代工之名的CXO,掙的是辛苦錢,不具備太高的投資價值。以中國CXO龍頭藥明康德為例,其于2007年在紐交所上市,是中國本土第一家在美上市的生物科技與研發公司。但直到2015年從美股退市時,藥明康德的市值僅有33億美元。
正是在2015年,中國開始實施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在連續出臺的相關配套政策如MAH制度(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等的影響下,中國醫藥創新環境得到脫胎換骨的改善。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科學家投身醫藥創業浪潮。
2018年以后,在港交所推出18A政策、上交所科創板開板后,生物醫藥創新型公司的上市通道打開,引爆了醫藥投融資市場,更多相關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中國創新藥研發管線數量得以爆發,中國CXO行業亦進入業務量的爆發期。
在此宏觀大勢下,包括藥明康德在內,多家CXO實現了在中國A股和港股(A+H)兩地上市。2021年7月,藥明康德的股價更是達到歷史最高峰——171.97元/股,總市值逼近5000億元。
然而,中國創新藥研發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在能力跟不上的情況下,一大群研發項目蜂擁而至的結果是,中國從之前仿制藥的低端重復,發展成為Me-too藥物(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藥物,但藥效和同類突破性的藥物相當)的高端重復。
于是,便有了2021年CDE的警示。在警示之前,CDE還發布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
九鼎投資認為,CDE的指導和警示文件,從短期來看,對醫藥研發及CXO起到了擠泡沫的作用,對行業增速有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是利好的,因其鼓勵醫藥行業的資源用在更有價值的研發管線上,讓醫藥研發環境進入了良性循環。
至于美國鼓勵本土生物制造的政策,在九鼎投資看來,對中國CXO行業的影響不會很大。
首先,如前所述,從國際分工的角度來看,全球CXO產能和訂單向中國轉移是時代潮流。產業鏈的分工是商業驅動,而非政治考量。何況,目前中國承接的美國CXO訂單,大部分處在相對偏低端的產業。
其次,生物制造產業轉移有一定難度,而且項目越往后期越難轉移,因此客戶黏性較高。原因包括:
一, 生物藥研發生產服務,尤其是涉及到定制化需求的CDMO服務,具有很高的專業壁壘;
二, 生物藥的臨床試驗和上市批準受到各國的法規監管。特別是已上市的商業化產品變更生產企業,需要重新申報監管機構的批準,通常至少要花1-2年時間來進行技術轉移、生產和報批。
再次,為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很多中國CXO已經反向收購外企產能,或者在海外建廠。
例如2022年,康龍化成先后收購了英國Cramlington和美國Coventry原料藥基地,擬進一步布局全球小分子生產服務能力;藥明康德也宣布,計劃在新加坡建立研發和生產基地,并預計在未來十年累計對此投資20億新元。
事實也證明,對于中國的CXO來說,過去兩年經歷的波折只是“毛毛雨”。
截至目前,中國多家CXO公布了2022年度業績預告,預喜率頗高。尤其是藥明康德,預計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393.55億元,同比增長71.84%;實現歸母凈利潤88.14億元,同比增長72.91%。
二、CXO價值論:細分領域隔行如隔山,賣鏟人也可挖礦
縱觀過去20多年,CXO整體呈由冷及熱的上升趨勢。頂著代工之名的CXO,價值究竟幾何?
九鼎投資認為,與很多代工行業不同的是:CXO的門檻并不低。這與醫藥行業本身的高門檻屬性有關。例如一款新藥的誕生,盡管也是經歷研發-生產-銷售的流程,但誕生過程比很多行業的產品難很多——業界共識是:至少耗時10年、耗資10億美元,成功率不足10%。
作為CXO的細分領域,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發組織)、CMO/CDMO(Contrac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合同生產組織/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合同定制研發與生產組織)、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合同銷售組織)有精細化分工。
其中,CRO分為臨床前CRO和臨床CRO。
l 前者主要包括新藥發現、先導化合物和活性藥物中間體的合成及工藝開發、安全性評價研究服務、藥代動力學、藥理毒理學、動物模型/類器官模型的構建等;
l 后者主要針對臨床試驗階段的研究提供服務,涵蓋臨床I-IV期技術服務、臨床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新藥注冊申報等。
對于CMO企業,若具備定制化(D)研發能力,可升級為CDMO企業。本質上,CDMO是CMO向CRO的部分跨界。CMO/CDMO按照服務階段不同(一般以臨床I期為分界線),亦可分為實驗室CMO/CDMO及工廠CMO/CDMO。
(內容來源:公開資料;制圖:九鼎投資)
有些細分領域由于資產屬性相似,具備較強的協同性,例如臨床前CRO和實驗室CMO/CDMO。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睿智醫藥等均從實驗室CMO/CDMO的化學合成發展起來,隨后做大做強了臨床前CRO業務。
有些細分領域則“隔行如隔山”,例如臨床前CRO偏科研,實驗室面積和實驗人員數量是衡量臨床前CRO產能的主要指標;臨床CRO重資源(甚至設立了臨床實驗基地),主要協助推進臨床實驗進度,對接優質臨床醫院/入組病人和潛力創新藥,有中介屬性,業務人員數是衡量臨床CRO產能的主要指標。
對此,業內還有“臨床前CRO僅需‘插花’,臨床CRO還需‘起網’ ”的說法。
九鼎投資觀察到,即便是因存在財務不規范等問題而鮮少受到投資界青睞的CSO,也有其難以替代性。
因為,銷售是很多藥企的短板。尤其對于國外藥企和科研背景出身的企業家來說,如何在藥品銷售地處理好政商關系、做好醫患市場教育是個難題。一旦藥企的藥品專利到期,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他們的藥品推廣劣勢還會進一步放大。
而且,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如何能讓藥品通過省、市、縣觸達醫療終端,需要有專門的公司(CSO)來組織和推動。
目前,各個CXO細分領域都誕生了以此為特色的龍頭公司。例如,昭衍新藥主要提供臨床前CRO服務;泰格醫藥以臨床CRO服務為核心;凱萊英處于小分子CDMO的第一梯隊;康哲醫藥則是中國CSO龍頭。
更有野心和能力的龍頭CXO如藥明康德,已進行一體化布局。對于預計2022年營業收入實現“創紀錄”的業績增長,藥明康德指出,這得益于公司獨特的 CRDMO(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和 CTDMO(合同測試、研發與生產)業務模式。
由于構建了足夠高的壁壘,一些頭部CXO甚至讓業界仰其鼻息。
例如以臨床前CRO業務為核心的成都先導,將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打造為該公司的優勢技術。這是一個小分子藥物發現引擎,與傳統高通量篩選(百萬種化合物)以及其他苗頭化合物識別方法相比,它提供了更大的(十億至萬億種)化合物合集,減少了靶標和測試準備的工作量,縮短了苗頭化合物識別周期。
賣鏟人擁有獨門秘籍,自然也可以挖礦。
早在2020年,成都先導就將其1.1類抗腫瘤創新藥HG030全部可能的治療領域及適應癥在中國內地的全部權利,轉讓給白云山制藥廠,首次實現其自主研發新藥項目的轉讓。
成都先導創始人李進曾表示,如果只做CRO服務,不能充分發揮公司的能力和價值。因此,公司選擇對外轉讓部分新藥研發項目的權益,獲取里程碑費和上市后銷售費等收益,再將這些現金流投入到其他的新藥研發項目中,形成正向循環。
某種程度上,成都先導也為更多CXO走出了一條示范性的發展路徑。
另一個業內共識是,這些年回國做CXO的海歸人才,把歐美的研發標準搬到了中國,幫中國醫藥產業進行了工業化研發和規劃的升級換代。從這個層面看,CXO確實推動了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
三、深耕這些細分領域,中國有機會誕生世界級CXO
截至目前,中國有超過20家相關CXO實現了“A+H”兩地上市。
但與國外相比,中國CXO的發展規模還相對較小。據E藥經理人統計,在以營收排名的2022年全球十大CXO中,中國僅以藥明系公司(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占1席。
(數據來源:E藥經理人;制圖:九鼎投資)
九鼎投資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仍處于發展中的經濟體系中,CXO行業仍有著“水漲船高”的屬性。
當然,各個CXO細分領域的發展情況也有所不同。
例如臨床CRO,有高度的頭部效應,對于小企業和初創企業來說,想要打破泰格醫藥等頭部企業的規模和網絡不太容易。
而隨著新玩家不斷入局,CMO/CDMO出現了局部產能過剩的情況,典型如小分子藥物的CMO/CDMO。
近年來,以抗體藥物為代表,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熱度持續增高。但小分子藥物因分子量小、研發成本較低、工藝相對成熟等優勢,仍是新藥研發的主戰場。
《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顯示,FDA在2008-2021年間共批準了581項新藥申請。其中,小分子藥物有442項,占比超過76%。換句話說,小分子新藥研發已進入“紅?!备偁庪A段。
但在九鼎投資看來,臨床前CRO和CDMO的某些新興細分領域值得關注。如臨床前CRO的藥物發現、先導化合物合成、類器官培養,以及大分子藥物CDMO、CGT(Cell and Gene Therapy, 細胞與基因療法)CDMO等。
以藥物發現為例,作為新藥研發最前端的環節,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目前中國藥物發現CRO的市場規模相對較?。?022年約為220億元),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再看大分子CDMO,由于生物藥制備多使用細胞工程、發酵工程等技術,制備過程多為連續性的發酵、生產,難以拆解,且與化學小分子相比,生物大分子穩定性較差、轉運難度高,故大分子CDMO公司具有高訂單粘性、高壁壘的特性。
此外,醫療器械CXO作為近年的一個新興細分領域,亦值得關注。
過去,有規?;N量的醫療器械很少,生產環節基本是廠家自己做。但九鼎投資在盡調過程中觀察到,近年醫療器械領域開始出現了代工模式。
與藥品CXO類似,醫療器械CXO提供醫療器械從研發到最終上市生產的全流程服務。但此前,醫療器械CXO的訂單規模遠比不上藥品CXO。通常,一個藥品CXO的訂單能達到上千萬美元,而醫療器械CXO的單個訂單很難超過100萬美元。
可喜的是,繼2015年試點藥品MAH制度后,中國在2017年也開始試點醫療器械MAH制度,改寫了過去個人無法獨立注冊、醫療器械實行產品注冊和生產許可捆綁模式的歷史,徹底打開了市場對醫療器械CXO的需求。
未來,隨著醫療器械規?;狭?,這一領域的CXO將具備較大發展潛力。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深耕細分領域、建立競爭壁壘的關鍵則在于:
第一,獨到和領先的技術。服務的核心在于交付,而交付的基礎是技術。
第二,較好的銷售網絡。商業化能力和對于商業化進程的把控能力,決定了企業的長期商業價值。
第三,在保障同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成本做到更低。成本控制與技術能力和產能大小有關。不同的技術環節、方案設計和工藝路線,會帶來成本的差異。而產能越大,越有規模效應,成本越低。
第四,響應速度快。尤其對于承接定制化需求的CDMO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整體而言,中國本身是個經濟和人口的大國,醫藥產業和醫療需求均在持續提高。再加上制造業往中國轉移,中國CXO大有可為。
九鼎投資判斷,若CXO們深耕在有潛力的細分領域,并快速建立自己的優勢壁壘,抓住機會成為中國的大公司,也就能成為世界級大公司。
0
第一時間獲取股權投資行業新鮮資訊和深度商業分析,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投中網,或用手機掃描左側二維碼,即可獲得投中網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